自古代埃及、罗马所处的时代开始,军事基地即是帝国控制土地和人口的重要基础。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全球拥有无可比拟的军事存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帝国都无法望其项背。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构建起规模庞大的海外基地网。其中,太平洋岛屿地区是其海外基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该地区的海外基地有着显著的历史印记,经历了漫长的战略部署过程,是其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的映射,体现了不同时期美国对该地区不同的战略。
一、海外基地局部扩张期(1856—1898)
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部署海外基地始于1856年。美国依据其1856年颁布的《鸟粪岛法》占据部分太平洋岛屿,开启其太平洋扩张活动的前奏。此后,美国开始在太平洋岛屿地区部署海外基地。
(一)美国的大陆扩张与海洋扩张并存战略
西部的迅速开发、西进运动的汹涌奋进、加利福尼亚的兼并和黄金矿藏的发现、中美洲地区的角逐、古巴远征的进行,这一切在19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掀起了一股向太平洋拓进的浪潮。海洋扩张主义是大陆扩张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结果,美国的大陆扩张同海洋扩张是互为关联的两个环节。随着大陆边疆的推进,又出现了一批“海洋边疆”的拓荒者,他们着眼于太平洋和远东的贸易,主张建立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性商业大帝国。
时任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不仅是19世纪美国扩张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更是海洋扩张主义的先驱。西沃德帮助美国塑造了扩张的意识形态和实际进程。商业利益在西沃德的扩张思想中占突出地位。在他看来,美国要想成为世界性海洋国家,就必须建设横贯大陆的铁路和电报网络,发展远洋航运,并在夏威夷、中途岛、阿留申群岛等地建立贸易中继站,继而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在美国外交史上,西沃德第一次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海洋扩张思想,发扬了美国建国之初的“门户开放”思想传统,并将其渗透进美国的对外政策之中。进入50年代之后,西沃德的思想逐渐成熟,实现了两个转变:在扩张内容方面从大陆的领土兼并转变为海洋的商业扩张,在扩张方向上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当今世界的重大商业争夺战“不在美国大湖区,不在大西洋海岸,不在加勒比海,不在地中海,不在波罗的海,也不在大西洋,而在太平洋及其岛屿和大陆。”
(二) 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
尽管工业革命早在18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但在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农业仍是世界各国的经济支柱。184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11%。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高效的肥料。鸟粪富含氮和磷,是最理想的天然肥料,所以寻找和开采鸟粪成为19 世纪西方国家竞相追逐的事业。1856年8月,美国通过了《鸟粪岛法》。作为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法律,《鸟粪岛法》允许美国公民以美国政府名义占有蕴藏鸟粪的、无人认领的海岛,只要其未被占领或不属于另一政府的管辖范围。该法同时授权美国总统派出军队提供保护,确立美国在这些领土上的管辖权。同时,《鸟粪岛法》明确赋予了美国对 60 多个太平洋岛屿的帝国统治权。美国根据《鸟粪岛法》,先后对太平洋岛屿地区的贝克岛、贾维斯岛、弗林特岛、马登岛、沃斯托克岛、中途岛等岛屿宣示了主权。
这一时期,美国通过在太平洋岛屿地区部署海外基地收获了不少战略利益。经济层面上,鸟粪被大量开采并运往美国本土,为美国农业提供了丰富的肥料,从而为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农业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而为美国人口的大规模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军事层面上,鸟粪岛为美国舰队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提供了加煤站和补给站,使当时烧煤的海军得以向遥远海域投放力量。比如,中途岛为来往亚洲的北太平洋舰队提供了理想的加煤站,夏威夷赋予了美国在珍珠港建立海军加煤站和维修站的权利。对外战略层面上,《鸟粪岛法》对19世纪下半期美国海洋领土的扩张及对外战略的塑造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航海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美国海洋战略的逐步形成,太平洋岛屿地区的这些鸟粪岛逐渐成为美国扩张海洋领土和拓展海外利益的前沿地带,更是深入参与亚洲事务的踏脚石。
二、海外基地局部战略扩张期(1898—1945)
美西战争是美国大战略的转折点,也相应地改变了美国对海外基地的态度。在以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的“海权论”为代表的海权思想和以西奥多·罗斯福为代表的政治家的影响下,美国由大陆扩张逐步转向海洋扩张阶段,开始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建立军事基地。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军事基地初步成型。
(一)美国的海洋扩张战略
“大政策”“大海军”成为当时世纪之交美国外交的主要话语。麦金莱政府时期制定的帝国主义海外扩张政策被亨利·卡伯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称为“大政策”。“大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使美国成为西半球毫无争议占据统治地位的强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拥有和控制巴拿马海峡,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上拥有海军基地,至少要能对等地同最强大的国家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在海军和商业优势方面进行争夺。罗斯福认为美洲的每一寸土地,包括太平洋与大西洋上最邻近的岛屿尽可能为美国所有,置于美国保护之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基地进行了局部战略扩张,以应对日本对美国本土及这些基地的威胁。然而,由于海外基地开发和船舶建造的资金有限,以及在获取首要基地方面受到战略政治的限制,美国海军选择将稀缺的资源集中在建造大型机动装甲战舰舰队和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开发少数精选基地上。
(二)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
美西战争后,在海洋扩张战略的驱动之下,美国开始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中部和北部建立军事基地,主要包括密克罗尼西亚地区的夏威夷群岛、帕果帕果、关岛、威克岛等。
虽然夏威夷是美国的一个州,但在地理上属于波利尼西亚地区。作为一个据点,夏威夷有力地影响着太平洋地区。受美西战争激发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美国于1898 年正式吞并了夏威夷,并建立军事基地。萨摩亚在南太平洋跨洋航路上的枢纽地位,引起美国海军的高度重视,土土伊拉岛及帕果帕果港成为它谋夺的首要目标。1878 年1 月,美国与萨摩亚签署《美国—萨摩亚条约》。根据该条约的第二条,美国被授予“进入和使用帕果帕果港并在该港及其海岸建立煤炭和其他海军补给站的特权”。1899年12月,英、德、美正式签署瓜分萨摩亚的条约。瓜分条约使得美国获得西经171°以东的萨摩亚地区,包括土土伊拉和帕果帕果海军基地。海军部门对土土伊拉岛高度评价。“该岛是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岛屿,既有可以给海军提供方便的港口,又可作为越洋航线的一站”。到1901年底,美国在帕果帕果军事基地的建设基本完成。根据美西战争后签订的《巴黎协定》,西班牙割让了关岛。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条约获得海外基地。1899年8月7日,美国关岛海军基地正式成立,海军陆战队也陆续登陆。此外,美国于1941年、1942年分别在威克岛、富纳富提建立海军基地。
这一时期,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具有明显成效。军事层面上,美国的军事基地被用作防御和反击日军的重要据点,有力钳制了日本的进一步侵略。比如,关岛为美国海军提供了有力支援。美国的部队部署在瓦努阿图和新喀里多尼亚,用来占领和防御瓜达尔卡纳尔。瓜达尔卡纳尔则成为盟军向北推进的一个主要前哨阵地。政治层面上,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提高了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影响力。作为解放者和恩人,美国人赢得了土著民的尊重。但同时,美国海外基地部署也重创了太平洋岛屿地区的经济。美、日围绕太平洋岛屿地区军事基地的争夺,使得该地区变得十分混乱,财富被洗劫一空。
三、海外基地局部维持战略惯性期(1945—1990)
日本战败后, 太平洋成为美国的“内湖”。整体上看,“内湖”思想驱动了战后美国对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战略,以至于1945 年至1990年,美国基本上保持了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原有规模。虽然尼克松上台后表示美国要从海外收缩,但其程度是有限的,美国将继续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为此,美国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海外基地,保持战略惯性。
(一)美国的太平洋“内湖”战略
“内湖”一词最早是由海军准将罗伯特·舒菲尔德在1870年提出的。它指的是美国通过在特万特佩克地峡修建运河来获得对墨西哥湾的战略控制权的想法。1945年至1947年间,美国走上了帝国扩张道路,通过直接控制从日本手中夺取的几个岛屿群,并利用这些岛屿以及战前的美国占领区在整个太平洋地区施加战略影响,以保证其战后在太平洋的安全。尽管美国没有宣称太平洋是美国的“内湖”,但纵观其20世纪的外交和军事史就会发现,大部分美国领导人天然地认可这一概念。美国战略规划者确信只有完全控制密克罗尼西亚地区,才能保证美国未来的安全。为了使太平洋始终成为“美国内湖”,军方主要依靠的是在冲绳、日本本土、关岛、夏威夷、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关键基地。美国政府决定在太平洋上建立一个“内湖”。这是保障美国在东亚安全利益的最佳手段。为了确保“内湖”的安全,尼克松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末将美国防御范围从日本、冲绳和菲律宾转移到关岛和托管领土。
(二)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
自1947年7月起,美国一直管理联合国太平洋岛屿托管领土,其中包括北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和帕劳,并在这些地方部署军事力量。
美军于1944年初入侵马绍尔群岛,随后横扫北马里亚纳群岛,完成了对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占领。1947年7月18日,杜鲁门签署了一项由美国国会通过的联合决议。根据该决议,加罗林群岛与马绍尔群岛以及北马里亚纳群岛一起成为联合国太平洋岛屿托管领土,由美国管理。密克罗尼西亚被指定为战略区域,并赋予美国建设军事基地的权利。作为一个战略托管国,密克罗尼西亚受美国军队的管辖。 1976年3月24日,北马里亚纳群岛正式成为美国的海外领土。二战后,美国海军在马绍尔群岛部署了舰船、潜艇、鱼雷艇、水上飞机,修建了补给站、训练营、舰队娱乐设施和船舶修理站,并建立了军事基地。关岛军事基地则主要包括安德森空军基地和阿普拉海军基地。自1945年以来, 安德森空军基地在维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阿普拉海军基地则是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后勤、维修和侦察基地以及核潜艇基地。
这一时期,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层面上,冷战期间,为了谋求对苏联竞争优势,美国每年在军事基地上花费数十亿美元。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并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但保持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部署的战略惯性需要数额巨大的财政开支,这使得美国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军事层面上,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和降落的飞机参加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沙漠盾牌”行动和“沙漠风暴”行动,越南战争期间,阿普拉海军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整个冷战期间,太平洋岛屿地区实际上被美国历届政府所忽略。“善意忽略”的态度成为美国对该地区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典型特征。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对该地区的环境产生了破坏性影响。1946年至1958年间,美国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和埃尼威托克环礁进行了67次大气原子弹和热核武器试验。美国核试验的放射性遗留问题至今仍影响着马绍尔群岛人。美国在关岛的大规模军事存在迫使查莫罗人流离失所,并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四、海外基地全面战略扩张期(1990年至今)
1990 年以来,美国全球海外基地的部署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一是欧洲海外基地群;二是西太平洋海外基地群;三是大中东地区海外基地群。冷战结束后,美国大规模调整了海外基地。受反恐战争的影响,美国一度增加在大中东地区的海外基地。但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大中东地区海外基地群的规模开始收缩。而由于亚太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美国逐渐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甚至提出“印太战略”。太平洋岛屿地区对美国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日趋突出。自此,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进入了全面战略扩张期。
(一)美国相对完整的太平洋岛屿地区战略
1990年,美国与太平洋岛国建立高层会晤机制,即太平洋岛国—美国峰会。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在此次峰会中明确了太平洋岛国的地位。“太平洋不是由小岛和小规模人口组成的浩瀚海洋,而是一片水生大陆。美国作为和平伙伴共享这片大陆,同太平洋岛国共建海洋共同体,并承诺保护太平洋岛国及其古老的传统。”美国在教育、商业、渔业、农业等方面,初步勾勒出对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战略框架。此后,美国逐渐将太平洋岛屿地区纳入对外战略框架之中。1999 年 9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美国的东亚—亚太地区安全战略》。该战略明确了美国同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安全和防务关系。“美国对关岛、美属萨摩亚、帕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防御负有特定的法律责任。位于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境内的夸贾林环礁设施为美国军方提供了进行弹道导弹防御和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太空监视以及研究和开发的机会。夸贾林环礁设施的租赁选择权将持续到2016年。”小布什上台后框定了亚太愿景。“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谋求绝对优势,以实现“美国绝对安全”和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为主要战略目标。因此,小布什政府的亚太战略旨在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确认了美国对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态度。“为应对诸多安全挑战,美国将需要在西欧和东北亚及其以外地区建立基地和驻地,以及为美国军队的远程部署提供临时通道安排。”显然,拥有众多海外基地的太平洋岛屿地区,是小布什政府所不能忽略的。
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不断提升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战略价值。特朗普首任政府期间,“印太战略”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拜登政府上台后发布的首份区域战略报告—《美国印太战略》指出,美国将关注“印太”地区的每个角落,从东北亚和东南亚,到南亚和大洋洲,包括太平洋岛屿地区。基于此,美国重振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参与度,提升美国作为其首选安全伙伴的地位。2022年9月,拜登政府在以往政府对太平洋岛屿地区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对完整的战略—《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
(二)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
1990年以后,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海外军事基地进入全面扩张期。美国首先强化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领土军事基地的力量,这契合了美国的“太平洋威慑倡议”。根据该倡议,美国开始资助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和扩建工作,重点内容包括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领土的军港扩建。
美国在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三个层面增强关岛的军事力量。空军层面,美国空军在安德森空军基地为B-52战略轰炸机装备巡航导弹,并部署B-52H、B-2A“幽灵”等战略轰炸机、F-22猛禽战斗机以及高空无人侦察机。大体看来,美国空军在安德森空军基地建立了主动导弹防御能力和进攻能力,并持续保持轰炸机的存在。海军层面,关岛海军基地与安德森空军基地合并,组建联合基地。两个基地各自保留指挥官,负责监督各自的任务要求和行动。海军陆战队层面,美国于2020年启用了海军陆战队基地布莱兹营。美国国防部正在对其在关岛的兵力部署进行现代化改造,以保持关岛作为美国最西端领土和美国在“印太”地区联合军事存在的战略枢纽地位。2024财年的“太平洋威慑倡议”给导弹防御局拨款8.017亿美元,用于资助其整合和开发导弹防御系统,以防止关岛的弹道、高超音速和巡航导弹遭受威胁。导弹防御局还将继续采购支持关岛防御架构所需的垂直发射系统和宙斯盾武器系统组件。
作为美国有意打造的战略基地,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的天宁岛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已经租用了天宁岛三分之二的土地,用于打造新的战略基地。2003年,美国同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协议续签了20年。新协议使得美国对夸贾林环礁的罗纳德·里根弹道导弹试验场的使用期限延长了20年。2010 年,美国和帕劳达成了《契约审查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武装部队可以在帕劳安装、运行和维护无线电通信、雷达和遥测系统,以及与美国全球军事网络连接的主要无线电通信设施。2023年,美国与“自由联系国”签订了新《自由联系协定》,确保美国可以获得双边和多边训练、演习和军事部署的地点。在美属萨摩亚,佩莱美国陆军预备役中心于2002年破土动工。
太平洋岛屿地区其他有战略价值的地方也成为美国部署海外基地的选择。隆布鲁姆海军基地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的马努斯岛,是其国防军太平洋级巡逻艇部队的母港。根据美国与巴新签署的《国防合作协议》,美国可以使用隆布鲁姆海军基地。此外,斐济是太平洋岛屿地区另外一个具有重要军事影响力的国家。美国不断深化同斐济的防务合作关系。2024年11月,美国同斐济签署了一份新防务合作协议,该协议赋予了美国使用斐济港口的权利。
这一时期,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层面上,渔业合作是美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支柱。《南太平洋金枪鱼条约》允许美国渔船进入太平洋岛国的专属经济区,美国对在该地区进行的非法捕捞活动进行了打击,确保了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利益。军事层面上,美国不断将各种先进的武器部署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直接服务美国的“印太战略”。政治层面上,《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大大提升了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政治影响力。该战略设定了美国同太平洋岛国合作的四个战略目标:强大的美国—太平洋伙伴关系、团结的太平洋岛屿地区、有复原力的太平洋岛屿地区、幸福的太平洋岛民。受该战略的影响,在特朗普重新当选总统后,所有太平洋岛国都表示了祝贺,并期待与新政府合作。
然而,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也受到了一些诟病。2023年12月,帕劳参议院起草了一项决议, 拒绝美国在帕劳部署“爱国者”导弹。虽然美国的海外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对太平洋岛国提供了经济发展、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的支持,但其危害也是实实在在的,主要表现在持续破坏生态环境,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岛国被迫夹在中间选边站等。
五、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对中国的启示
从历史视角审视,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是有规律可循的,其演变脉络具有内在的逻辑,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中国需要对现代海权观念有与时俱进的理解与阐释。一国是否具有扩张性质甚至侵略倾向是由该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理念决定的,并非由一国是否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来决定。对于海外基地这一敏感议题,中国在思想认识上需要超越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殖民主义思维,对现代海权观念有与时俱进的理解与阐释,充分认识海外基地并非霸权主义的专利和独角戏。
第二,深度调研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新态势。国内学术界应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美国对太平洋岛屿地区战略的变化,准确研判美国海外基地战略部署的态势。同时,单一学科往往难以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地理学、民族学、历史学、军事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纳入这一议题的研究中。
第三,中国可以逐步增加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军事外交和科学考察活动。基于大力发展海权的背景,中国可以采取港口访问、军事交流、海洋科学考察等灵活方式逐步增加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活动。太平洋岛国作为主权国家,有权决定任何国家的军舰访问其港口。
第四,推动同美国“自由联系国”以及其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领土的民间交流。中国与已建交的太平洋岛国的民间往来较为密切,同非建交岛国的民间往来较少。但即使是未建交国,也并不意味着双方无法开展民间交流。作为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最为重要的海外基地,关岛并不限制中国游客入境。虽然帕劳未同中国建交,但很多中国游客把帕劳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帕劳众议长萨比诺·阿纳斯塔西曾表示希望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可以帮助帕劳培养气候治理人才,此外期待中国同帕劳开展教育合作。该中心是中国在相关领域成立的第一个多边合作平台,对加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交流、推动开展务实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加强同美国智库的交流, 阐明《中所双边安全合作框架协议》的严正立场。美国智库观点和研究成果会影响美国政府对太平洋岛国政策的制定,这是美国“旋转门”的特殊之处,学者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把自身的研究成果变为政策。在《中所双边安全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包括兰德公司、布鲁斯金学会在内的美国主流智库,恶意解读该协定的目标、实施路径及影响,并建议美国强化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军事存在。在此背景下,加强中美智库的沟通与交流,或许可以缓解美国对中国相关合作的负面认知。
六、结语
通过梳理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可以发现,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局部扩张期、局部战略扩张期、局部维持战略惯性期、全面战略扩张期。横向对比来看,美国在大中东地区、欧洲地区的海外基地部署都曾经历了扩张与收缩的过程,但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呈现稳定扩张态势。在广阔的太平洋岛屿地区,陆地比较稀缺,而且面积往往只有几百英亩。尽管如此,美国却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拥有许多海外基地,证明了它们作为“岛屿堡垒”在美国政治和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海外基地的战略部署与一国的对外战略保持一致。在大陆扩张与海洋扩张并存战略驱动下,美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海外基地的部署较为缓慢。自海洋扩张战略之后,尤其是在美国对太平洋岛屿地区战略驱动下,美国的海外基地进入全面扩张阶段。(作者:梁甲瑞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