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经贸合作作为双方关系的“压舱石”取得巨大发展,中欧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的关系不断巩固。近年来,欧盟推动对华“去风险”、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等因素给中欧经贸关系造成困扰,而美国滥施关税则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中欧经贸合作仍具强大韧性。中方将欧盟视为增长伙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伙伴,欧方对华“三重定位”也有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的一面,这为中欧深化经贸合作奠定政治基础。展望未来,中欧应巩固伙伴关系定位,扩大相互开放和合作交流,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合作,打造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
2025年5月6日,习近平主席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庆祝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欧盟是全面战略伙伴,也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 5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欧洲一体化的推进,中欧经贸合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重视中欧关系,中欧经贸关系成为中欧关系的“压舱石”。但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给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双边关系开启下一个50年之际,中欧求同存异、深化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有助于世界的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中欧贸易实现长足发展
50年来,中国同欧盟贸易快速增长,双边货物贸易额从不足30亿美元增至近8000亿美元,双方目前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欧双方贸易结构互补性强,近年来中国产品在中欧贸易中的竞争力明显上升。
一、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日益巩固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858亿美元,同比增长0.4%,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5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0%,自欧盟进口2694亿美元,同比下跌4.4%。1975—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24.0亿美元上升至7858.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额从8.1亿美元增长至5164.6亿美元,中国自欧盟进口额从15.9亿美元增长至2693.6亿美元,分别增长约326倍、637倍和168倍。
中国和欧盟当前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欧盟则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对于中国而言,2020年英国正式“脱欧”后,欧盟降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并保持至今。欧盟在2004年第五次扩员后至2019年,曾长期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对于欧盟而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长期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2020—2022年一度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从成员国层面看,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是中国在欧盟的传统贸易伙伴,近年来中国同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也快速增长。如表1所示,目前德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两国贸易额为2018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25.7%;第二大贸易伙伴为荷兰,贸易额1099亿美元,占比14%;排名第三至第十的成员分别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比利时、爱尔兰、捷克、瑞典。中国同上述十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合计占中欧贸易总额的84.5%。
表1 中国同欧盟前十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中欧贸易总额的比重(2024年与2004年比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整理而成,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7/302276/6325065/index.html。
注:2004年波兰和捷克位列中国与欧盟成员贸易往来的第12和14位。
二、中欧贸易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据全球贸易观察统计,按海关协调编码四位码产品计,2024年中国对欧出口前十大产品包括手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锂电池、低值简易通关商品、车辆及其零附件、半导体器件、变压器、灯具及照明装置、监视器投影仪和电视,合计对欧出口1632.9亿美元,占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的31.6%。中国自欧进口前十大产品包括车辆及其零附件、药品、制造半导体的机器及装置、血清及疫苗产品、集成电路、化妆品、龙头旋塞阀门、箱包、飞机船舶用发动机,合计自欧进口953.0亿美元,占中国自欧进口总额的35.4%。如表2所示,在该十大类进出口产品中,除车辆及其零附件2大类外,中国对欧盟出口以及自欧盟进口的其他8大类产品差异性明显。中国自欧盟进口的主要产品同时也是欧盟的优势商品。
表2 中欧贸易往来前十大商品(海关协调编码4位码)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全球贸易观察数据整理而成, https://gtf.sinoimex.com/SearchPage.aspx?q=0。
注:低值简易通关商品(HS编码9804)主要包括边民互市交易商品、C类快件(价值5000元人民币及以下的货物)、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零售商品等。
三、中国产品在中欧贸易中的竞争力持续上升
1996年之前的20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呈现顺差,1997年之后中国对欧盟贸易转为顺差并延续至今。当前,中欧在贸易领域的竞争力正在发生逆转。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能源成本上升导致欧盟出口产品在全球的价格竞争力减弱。欧洲央行的报告显示,按照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2022年欧元区和中国在全球形成竞争的产品所占份额接近40%,而2002年这一比重仅为25%。从商品结构看,欧盟全球层面具备出口竞争力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化学品、机械、电气设备和车辆。中国的制成品目前在全球普遍具有竞争力,尤其是机械设备、电气设备、钢铁及其制品、纺织箱包、玩具等。
据欧盟统计局数据,在欧中双边贸易中,欧盟在农产品、原材料(金属矿物铝、铜、非金属材料纸浆等)和其他未分类产品领域(见表3)具有较强竞争力,但在化学品、其他制成品、机器和运输设备(包括机械、电气设备、车辆等)和矿物燃料领域,欧盟整体竞争力已下降。尽管如此,欧盟在上述领域的某些细分项仍具有优势,如化学品中的杂项化学、药品,运输设备中的车辆及其零附件、航空器,机械设备中制造半导体的机器装置,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中的集成电路等。
表3 2024年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十大类)中欧比较优势对比(单位:亿欧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整理而成, https://ec.europa.eu/eurostat/databrowser/product/page/ext_lt_maineu__custom_16741889。
中欧双向投资逐渐趋向平衡发展
中欧互为重要投资合作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从建交之初的年约1.4亿美元,扩大至最近5年的年均超过76亿美元,一大批欧洲企业投资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从21世纪初开始起步,2009年后发展速度加快,迄今在欧投资存量已超1000亿美元,年投资额基本看齐欧盟对华投资水平。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形成对欧投资新一轮热点,进一步拉紧了双方合作的纽带。
一、欧盟是中国重要外资和技术引进来源地
欧盟对华投资开始于双方建交后不久,水平不断提升。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建交之初的1979—1983年,欧盟年均对华直接投资额仅约1.4亿美元。近年来,欧盟对华投资流量有波动,但维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新冠疫情后,欧盟主要成员国对华投资加速流入。如图1所示,2020—2023年,中国吸引来自欧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从56.9亿美元增加至105.8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比重从3.8%上升至6.5%。2024年欧盟对华投资额为67.9亿美元,虽有回落,但仍是过去五年的第三高水平。截至2024年底,欧盟累计对华直接投资1507.5亿美元。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和卢森堡位居欧盟成员对华直接投资前五,截至2024年底,其累计投资额分别为445.0亿美元、366.4亿美元、226.5亿美元、85.3亿美元和74.5亿美元,五国合计占欧盟累计对华直接投资额的79.5%。
图1 2020—2024年中欧双向投资流量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4》。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项目规模较大。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16—2023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前五大领域分别是汽车,基础材料、金属及矿物(包括化工),农食品,消费产品和服务,健康和生物技术,年均占比分别为42%、13%、8%、7%和7%。2019—2023年,欧盟对华绿地投资额年均约60亿欧元,是并购投资额的2倍。2020—2023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前十大项目投资额占同期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60%,代表性项目包括:大众汽车安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2023年宣布总投资额约230亿元人民币)、宝马沈阳里达电动车生产基地(2022年宣布总投资额150亿元人民币)、巴斯夫湛江丙烯酸一体化生产基地(2022年宣布总投资额553.6亿元人民币),以及默克(Merck)南通试剂生产基地、赛诺菲北京制药生产基地、联合利华广州全品类生产基地、帝斯曼苏州太阳能背板项目等。
中国各地高度重视利用欧盟外资工作,建立了约60个中欧产业园,其中中德产业园有30个,占据中欧产业园的半壁江山,成为中欧投资合作的重要平台。各地中德产业园主要承接德国汽车、化工、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对华投资。其中,太仓中德产业园从30多年前起步,目前集聚超过550家德国中小型企业,很多是“隐形冠军”企业,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德企之乡”,形成了“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良好营商环境。
此外,欧盟长期以来是中国技术引进的第一大来源地,德国、瑞典、法国、荷兰长期位列中国技术引进的前十大来源国。截至2024年底,中国自德国、瑞典、法国、荷兰技术引进累计合同金额分别为836.3亿美元、294.7亿美元、199.1亿美元和111.0亿美元,合计占从欧盟技术引进累计合同金额的75.4%。
二、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起步晚但发展快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超1000亿美元。21世纪初,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开始起步;2009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对欧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形成对欧投资的新一轮热点,为中欧在绿色低碳领域合作提供了强劲动力。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3年中国企业对欧直接投资流量约1.1亿美元,2024年达到70.9亿美元;过去五年(2020—2024年),中国对欧盟年均直接投资流量达76亿美元,与欧盟对华投资平均水平看齐(图1)。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1095亿美元。按存量计算,荷兰、卢森堡、德国、瑞典和法国为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前五大目的地,投资额分别为327.4亿美元、249.2亿美元、185.4亿美元、148.3亿美元和47.9亿美元,五国合计占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存量的87.5%。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成立以来,中国企业对中东欧地区投资意愿强烈、领域广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投资规模已超过240亿美元,尤其是多家中国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在中东欧地区投资设厂,成为双方投资合作新亮点。得益于此,匈牙利近年来上升为中国对欧盟投资的第六大目的地,2023年投资额达4.1亿美元。
近年来绿地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对欧投资首选。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对欧盟绿地投资额达35亿欧元,较2022年增长一倍,占当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总额的70%。从项目数来看,排在前四位的绿地投资领域分别是可再生能源、电子产品、健康和数字,其中可再生能源项目数占中国对欧盟绿地投资总项目数的近50%。而对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投资占中国对欧盟绿地投资项目数的55%和投资额的85%,涉及电池、电池零部件(如电解液、阴极、阳极和隔膜)和电池回收设施等。重点项目包括: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的电池制造厂以及正在推进的电池再制造(回收)中心、与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集团在西班牙合资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远景科技与法国雷诺合作的电池工厂、与苏伊士集团共建电池零碳产业园合作等。
中欧经贸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美国特朗普政府滥施关税,冲击世界经济,扰乱国际贸易秩序,严重损害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和欧盟都深受其害,中欧经贸合作也因此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受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和大国关系调整等因素影响,加之欧盟经济低迷,近年来欧盟对华政策越来越突出“制度性对手”和“竞争者”的一面,弱化“合作伙伴”的一面,在经贸领域积极推动对华“降依赖”“去风险”,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对中欧经贸关系造成不小冲击。
一、经济低迷刺激欧盟将对华经贸关系政治化
过去三年,占欧盟经济体量1/4的德国经济疲软,拖累了欧盟经济增长。尤其是2023年和2024年,德国经济分别下跌0.3%和0.1%,陷入技术性衰退,导致欧盟经济整体分别仅增长0.4%和0.9%,远低于其2%的长期经济增长水平。德国经济衰退实质反映了欧盟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问题。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支撑欧盟工业品出口的优势不再,外加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对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既有产供链布局的扰动,导致欧盟本土制造业竞争力下降、产业外迁、经济动能不断丧失。2024年9月欧盟发布的《欧洲竞争力的未来》报告显示,欧盟工业用电零售价格高达美国和中国的2—3倍。以中欧经贸往来为例,为降低产供链脆弱性,同时为减少欧盟限制对华出口等“去风险”措施造成的干扰,德国汽车、化工、机械设备等大型企业纷纷将产能外迁,造成欧盟对华出口自2022年以来持续下滑。
经济不景气叠加难民问题,导致欧洲社会右倾化加剧。欧盟一些势力和成员国将自身经济困难的原因归结为“中方产业补贴和产能过剩”,把对华强硬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欧盟内部对华合作的民意基础遭到削弱,也刺激了欧盟在对华经贸关系上的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倾向。2023年10月,欧盟不顾成员国主要车企反对,执意对自华进口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并加征高额关税,很大程度是为了表现对中国的强硬,是典型的经贸问题政治化。
二、美国滥施关税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特朗普政府对钢、铝、汽车等特定产品加征普遍关税,以及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扰乱了全球贸易流向,恶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增长前景,导致全球贸易增长陷入低迷。鉴于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中国和欧盟各自经济总量中分别占39%和45%,美国滥施关税对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和欧盟都将造成显著不利影响。对此,欧盟一段时间以来十分关注美国关税升级导致中国商品冲击欧盟市场(即贸易转移效应)的可能性。
为防止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高关税溢出影响导致的贸易转移,欧盟或利用手中的防御工具限制中国产品和企业进入其市场,可能的措施包括:发起贸易救济,即实施反补贴反倾销;利用所谓“反胁迫工具”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公共采购项目,对跨境电商、数字服务和投资设限;运用“禁止强迫劳动法”对中国产品进入欧洲企业的供应链施加限制;等等。此外,当前欧盟同美国的关税谈判进展缓慢,未来不排除欧盟为迎合美方要求,加大在所谓关键供应链等领域随美遏华的力度,从而给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制造更大障碍。
三、“去风险”成为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主基调
2019年3月,欧盟明确对华关系“三重定位”,即“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但受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等影响,此后欧盟对华政策越来越突出“制度性对手”和“经济竞争者”的一面。新冠疫情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对华经贸立场开始转向,从自由开放转变为要求对等开放,再到强调安全开放,将经贸问题泛安全化,“去风险”成为政策主基调。
所谓“去风险”,即减少对华过度依赖。欧盟强调减少供应链过度依赖风险和敏感技术泄露风险。为此,在2019年确立对华关系“三重定位”后,欧盟就开始构建对华“去风险”的政策工具箱,其首次付诸实践是对自华进口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此后,欧盟对华“去风险”从政策制定进入密集实施阶段,对中国企业在欧贸易投资活动采取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利用《外国补贴条例》发起针对中国在欧运营企业的5项限制行动,涉及铁路机车、光伏、风电、安检设备等的招投标或经营活动;利用《国际采购工具》限制中国医疗企业参与欧盟医疗设备招投标;等等。
此外,贸易救济调查重新成为欧盟对华“去风险”和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2023年起欧盟对华贸易救济调查在沉寂了两年之后再度抬头,在当年达9起,占欧盟新发起的全部12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的75%,包括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生物柴油、移动式升降作业平台反倾销调查等。2024年欧盟对中国产品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0起,同比增长67%,占欧盟新发起33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的61%。2024年12月就任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中,主管贸易事务的委员同时也是负责经济安全事务的委员。尽管面临美国特朗普政府滥施关税压力,可以预见,今后5年,对华“去风险”仍将是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重点。
2024年11月18日,浙江义乌,一趟满载110个标准箱日用百货、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等出口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驶出,驶往西班牙马德里。(吕斌 摄 人民图片/IC photo)
中欧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过去50年,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得益于双方高层引领、市场开放深化和人文交流扩大,得益于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近年来,受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的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陷入低谷,但仍具强大韧性。中方将欧盟视为增长伙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伙伴,欧方对华“三重定位”也有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的一面,这奠定了中欧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的政治基础。展望未来,中欧仍需在双边层面加强战略沟通,巩固伙伴关系定位,扩大相互开放和交流合作;在多边层面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凌,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打造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
一、坚持伙伴关系定位,深化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经贸关系
一是加强各层级对话,推动全方位沟通交流。保持中欧经贸、数字、环境与气候三大领域高层对话畅通,增进战略互信,发挥中国同欧盟成员国双边经贸联(混)委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政策沟通,深化务实合作,把领导人重要共识转化为双方合作的具体成果。同时鼓励和支持双方智库、企业、民间团体、媒体等加大双向交流,增信释疑,大力促进中欧民心相通,筑牢中欧合作民意基础。
二是分类施策与欧盟成员国推进合作。将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传统伙伴作为中欧经贸合作的基本盘,在巩固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深化绿色和数字等新兴领域合作。拓展同中东欧和其他南欧国家的合作,包括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葡萄牙等,这些国家近年来经济增速较快,可成为中国与欧盟农食品和绿色制造领域的产供链合作伙伴。丹麦等北欧国家在生物医药、冰雪装备等创新和高端制造方面实力突出,可进一步密切同上述欧盟北欧成员国的合作,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责任担当,合力维护健康、稳定、可预期的多边贸易体制
冷战结束后,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贸易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但自2016年以来,多边贸易体制遭遇重创,特别是当下美国滥施关税严重冲击国际贸易体系,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更大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贸易伙伴,中国和欧盟经济总量合计超过世界的1/3,货物贸易规模超过全球的1/4。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稳定,捍卫非歧视、最惠国待遇等世界贸易组织根本规则,符合中国和欧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有助于确保最不发达经济体依赖贸易实现经济增长。面对因改革缓慢而权威性遭到质疑的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欧盟需加强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引领,聚焦恢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功能和影响全球贸易流动的其他实质性议题,包括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以多边或诸边等方式,推动尽快达成符合各方利益的标准和规则,为中欧经贸关系乃至全球贸易发展创造稳定和可预期的贸易环境。
三、推动投资合作和技术融合,打造更紧密的数字和绿色产供链
深化投资本地化合作,强化中欧利益捆绑。在利用欧盟外资方面,中国可有序扩大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放措施,推动生物医药领域进一步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优化药品带量采购等,促进中欧制药领域合作。依托外资企业圆桌会议等机制和各地中欧产业园区平台,优化服务,打造更佳营商环境,吸引欧洲跨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扎根中国。对欧投资方面,着眼欧盟推动本土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支持双方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物流及供应链韧性培育等,深耕对方市场。中国在欧投资企业可发挥先导作用,与欧洲企业强化在本地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及利益捆绑。
积极推进技术融合,拓展新的合作增长点。加强清洁技术研发合作,包括工业热泵、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大型海上风电场建设、浮动海上风能技术开发、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应用等。探讨共建半导体联合实验室,聚焦生物药品、罕见病药、先进治疗药领域,积极引入欧盟研发型药企在华落户。加强标准制定和技术应用合作,重点推进与欧盟在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探索中欧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人工智能规则对话和伦理标准互认。探讨电池等二次原材料市场建设、废弃物分类回收标准制定,建立相应的筛选机制。同时,探讨共同制定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作者:姚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