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理论 > 国际观察 >

疫情冲击下中韩经济关系发展态势与前景展望

发布时间:2022-08-17来源:国合中心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韩经济关系表现出了较大的韧性,并出现了逆势增长的态势。中韩经济维持了较强的相互依赖关系,两国产业依然具有较大的互补性,但总体上呈现出中国竞争力上升韩国竞争力下降的态势。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加快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内缩、生产向地区化集中以及新产业革命的兴起,为中韩经济合作拓展新的空间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中美竞争长期化、韩国对华疑虑加深、两国部分产业竞争性增强等因素也给中韩经济合作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中韩两国应在战略上加强互信、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经贸合作规则、产业合作上扩大共同利益,推进两国经济关系进入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文章摘读: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出现了增长缓慢、合作停滞的局面。相比之下,中韩经济合作受冲击较小,迅速实现了经贸合作的恢复和发展,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后疫情时代的中韩经济合作正面临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如何在既有合作基础上继续拓展新的合作空间,是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2020~2021年中韩经济合作基本情况

2020~2021年,全球经济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比较之下,东亚国家在疫情应对和经济恢复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尤其是中韩两国,无论是在抗击疫情,还是在复工复产方面,表现都可圈可点。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韩国经济虽然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小的。在这一背景下,中韩间的经贸往来受疫情波及的程度较小,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

根据韩国海关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韩贸易额为2414.50亿美元,是韩美贸易额的1.83倍。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中国方面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852.64亿美元,韩国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对象(前四位分别为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从总体上看,中韩两国2020年的贸易额能够维持稳中有增的局面是难能可贵的,反映了产业链相互依赖、地理邻近等因素所塑造出来的中韩经济关系的韧性。

进入2021年以后,中韩两国经济复苏进一步加快,双边贸易额也出现大幅增长。除了贸易,中韩两国在相互投资上也迅速走出了疫情阴影。

二、中韩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

中韩经济合作历来是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不断增大的贸易规模和不断加深的产业链合作也成为中韩关系发展的重点。但随着经济的不断成长,中国在市场和技术领域的双重优势逐渐显现,在韩国引起了对华经济过度依赖的担忧。尤其是在2017年以后,韩国开始有意识地降低对华经济依赖,出台了“新南方经济政策”等政策措施,以促进经贸合作的多元化。中美博弈凸显之后,韩国更是面临着在中美间“选边站”的压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中韩经济合作不仅在规模上没有下降,且相互依赖关系也没有减弱。

在过去10年间,韩国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11年,这一数据为24.17%,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6.8%,2019年有所回落,2020年再次上升到25.85%。而在韩国自华进口方面,其数额占韩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从2011年的16.48%上升到了2020年的23.29%。

在中国对韩进出口方面,过去10年间中国对韩出口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到5%之间,自韩进口占总进口额的比重则在持续下降。

从数据来看,首先,2017年以来中韩经济相互依赖状态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韩国对华出口和中国对韩出口都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次,韩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明显超过中国对韩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前者维持在25%上下,后者不到5%,这说明中国并不主要依赖对韩出口,而韩国对中国存在出口依赖。最后,过去10年间,韩国自华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中国自韩国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在下降,中韩两国对彼此的进口依赖呈反向发展。

从具体商品的比较优势来看,笔者选择2011年、2016年、2020年三个年份计算了中韩两国优势商品出口比重及竞争力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过去10年间,中国的优势产业类别变化不大,以贱金属(钢铁、铜、镍、铝等)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以及矿物材料制品、陶瓷品、玻璃及其制品等为主。

总体而言,中韩产业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优势产业交叉度并不高。不过,在整体上韩国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出现了下滑。在韩国竞争优势较大的集成电路领域,中国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上升。中国第一大出口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保持了相当的出口数量,但其竞争力指数在2020年却接近0,说明韩国对中国的贱金属及其制品出口数量在不断增多,韩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显现。从纺织原料及其制品方面的数据来看,中国在此产业内节节攀升的高竞争力指数印证了韩国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依旧需要中国的优质人力以及原料资源;生活物资的必需性以及短途运输的便利性使活动物及动物产品具有高出口高竞争力,更直观显示了韩国资源不足的短板。

韩国优势产业中的光电仪器、化工产品、塑料制品等竞争力指数均有所下降,说明中国在这些方面对韩国的依赖性正逐步减弱。结合韩国机电设备向中国的高出口比重,能够看出韩国对中国存在明显的敏感性依赖。同时,这也说明韩国在机电设备尤其是集成电路方面依然保持着竞争优势,中韩两国在这些方面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产业内贸易往来的数额仍十分可观,从而意味着中韩经济关系的互补性依然存在,具备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合作的潜力。

微信图片_20220817125553

三、中韩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无论是从经济合作规模还是从产业互补关系来看,中韩之间的经济关系都有继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内生动力。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调整加快的大背景下,中韩两国的经济合作也面临新的环境。全球产业链内缩、生产向地区化集中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为进一步推进中韩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回潮、中美博弈加剧以及中韩产业竞争性加强等因素也为中韩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中韩经济合作面临的新机遇

首先,全球化向区域化方向的发展为中韩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如果说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成为美国、欧洲等地保护主义抬头,转向国内生产,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开端;那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不仅加速了这一趋势,还进一步影响了全球贸易、关键产品及供应链的流动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边境封锁阻碍了商业贸易和跨国运输,各国政府加强干预和保护国内重要生产链、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影响了商品及服务的进口。这一系列变化都加速了全球产业链收缩进程,表现为区域间贸易规模缩小、区域内贸易规模扩大。全球生产、贸易和消费结构呈现以美加墨为核心的北美、以德法为核心的欧洲和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三大区域网络。亚太价值链是目前生产链条最多、参与国家最多、贸易额最大和分工结构最为复杂的区域价值链体系。全球化转向区域化,全球产业链收缩的趋势为中韩两国在亚太价值链中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其次,中韩两国具备提升产业链弹性的优势条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对产业链的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使全球生产中原本就存在的问题更快地暴露出来,包括过度追求比较优势、精细化分工、成本最低而产生的产业链效率有余而弹性不足的问题等。因此,加强弹性成为各国重构产业链的主要考虑之一,稳定的政治局势、有效的治理能力、潜在的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可靠的金融环境等都成为提升供应链弹性所需要考虑的要素。中韩两国在人员、物品以及产业链流动方面需求一直较大,关系密切。在此次疫情中,中韩两国均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本国经济的影响,降低了中韩产业链断裂的风险。可以说,由全球生产链内的合作转向区域生产链内的合作更有利于中韩两国发挥“强政府”下的指挥优势,提高经济弹性,为两国生产供应的安全加了一道保障。

最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催生中韩两国新的合作领域。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在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的起步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走在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前面。韩国则在技术商业化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也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中韩两国都制定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发展规划、战略,合作前景极为广阔。正如文在寅总统访华时提出的,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应从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中心拓宽至信息通信(ICT)、新可再生能源、福利医疗、环境等多个领域。

(二)中韩经济合作面临的新挑战

中韩经济合作在面临新的合作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中美博弈的常态化和长期化使得中韩经济合作面临更多的干扰因素。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显著加强了对华竞争措施。拜登政府相当程度上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国际经济政策,继续推动全球产业链重组,在全球贸易和生产领域排斥中国。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激化使韩国在对华经济合作中产生了更多顾虑,担心部分高科技产业供应链有美国本地化的可能。因此,有智库建言“韩国应做好对中国出口(尤其是ICT行业)下降的准备”。再加上美国的经常性施压,韩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较大,这为中韩未来经济合作前景带来了更多的变数。

其次,韩国对华经济合作的战略疑虑正在加深。长期以来,“经济压舱石”理念一直是中韩两国间合作的内生动力,即“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和与此相关的大规模人际交往成为稳定中韩关系的压舱石”。然而,自200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经贸合作伙伴之后,“过度依赖中国”就逐渐成为韩国社会出现的一个战略疑虑。2019年以来,中美博弈加剧、疫情加速全球价值链重塑、中国要素成本上升、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韩国国内认为调整对华经济依赖关系已成为紧迫课题的声音有所增大,韩国既希望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共享红利,又希望有效控制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以应对大国竞争可能带来的“困局”。在这种充满疑虑的战略考量下,中韩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必然受到一定影响。

最后,中韩个别产业间的竞争性增强。整体上看,中韩产业间依然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但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竞争性正在不断凸显。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不断进行产业升级,逐渐从位于“进口中间产品、组装最终产品”的产业链下游上升到“出口中间产品”的产业链中游,而且中间产品包含的资本、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正在从以低附加值生产为主的制造大国向以高附加值生产为主的制造强国转型。中国在东亚产业链中不断提升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中韩在东亚区域产业价值链中的角色重叠与冲突,中韩在东亚区域产业价值链中不再是简单的上下游关系,而是同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国,这意味着中韩两国在部分产业上必然存在竞争性。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前文分析已经表明中国的竞争力正在奋起直追。2020年,中国首次占据年度全球半导体设备投资规模首位,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协会(SEMI)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SIA)预测,到2050年中国半导体设备投资将增长为2570亿美元,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同时,SEMI认为,美国的打压将成为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和构建稳定供应链的动力,中国将以芯片设计和代工为主,扩大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影响力。这也意味着中韩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中韩经济关系“行稳致远”的建议

中韩经济关系正面临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三十年合作的巨大成就为两国经济关系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全球产业链内缩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为中韩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中美博弈加剧和中韩产业竞争的矛盾显现,也使中韩经济合作面临新的挑战。未来中韩两国应增强互信,推进经济战略对接,在双边或多边框架下着眼开发新的合作领域,推动两国经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在顶层设计上确立合作共赢的战略共识

自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深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贸易与产业合作关系。未来中韩两国深化合作,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互助互利,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繁荣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在认知上坚定互信、确立共识。相互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为保持中韩经济合作持续健康发展,两国应进一步增强战略互信,使合作共赢成为两国政经界的广泛共识。中韩两国应充分利用现有对话磋商平台确保两国高层能及时有效地沟通,不断增加中韩两国在议题探讨或问题解决方面的合作机会,打造更深层、更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中韩经济合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二)在制度建设上完善各层次的经济合作规则

中韩两国都面临着国际贸易规则转型升级的压力,更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规则谈判在主要经济体间已经广泛开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高标准的经贸合作框架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中韩两国应当在双边和多边贸易框架内加快完善经济合作规则,提高两国适应高标准经贸合作的能力。两国应加快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推动中韩经贸合作结构升级;共同促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有效开展,建立高水平的区域贸易规则;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有效落实,推动东亚区域内贸易和产业链的高质量成长。中韩还应就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展开必要的沟通,交流深度市场开放的经验,协调彼此的谈判立场和利益诉求,共同适应高标准贸易协定;两国还应继续扩大在WTO改革与全球性国际经济规则领域的协商合作,维护在多边贸易合作中的共同利益。

(三)在产业合作上积极扩大共同利益基础

中韩产业与商品的竞争性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这不仅会导致贸易摩擦的产生,还会加剧韩国“被赶超”的忧虑。为进一步扩展中韩经贸合作增长空间,中韩两国应在传统领域之外扩展新的产业合作领域,服务业、ICT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都具备巨大的合作潜力。新兴产业的开发正值起步阶段,中韩两国站在了产业合作的起点,如果两国能够深入合作、齐头并进,积极策划、推进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交流和发展规则、标准上的协商,不仅能够进一步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基础,也能巩固、提升两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优势地位,推动两国经济合作的高水平、持续发展。(作者:王箫轲 博士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玉婷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