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理论 > 理论成果 >

战略节奏与崛起进程

发布时间:2022-12-26

战略节奏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战略目标,通过持续观察外部战略环境和运用自身战略能力,在动态执行政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节律性活动。战略节奏首先取决于战略目标,其次取决于决策者对于战略环境和战略能力的认知。崛起国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战略节奏问题,因为国家的崛起历程漫长。在崛起过程中,国家需要动态执行战略以适应战略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变化。在决策者对战略环境和战略能力均判断正确的情况下,该国战略节奏将是适当的。当决策者对战略能力和战略环境的认知发生失误时,该国可能出现战略节奏过快、过慢或时快时慢的情况。通过对战国时期的秦国、魏国和楚国战略节奏的研究,结果表明,战略节奏适当,预示着国家的崛起之路比较顺利;战略节奏不当,预示着国家的崛起就会遇到较大的挫折甚至崛起之路被中断。

国家崛起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在崛起过程中,国家需要不断调整具体政策以适应国内外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变化。没有一项战略可以一成不变地长期执行,战略目标、时间、内容和执行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并不容易,需要决策者拿捏好时机和力度。从中长期来看,对战略的动态执行与调整所呈现出的节律性活动就类似于音乐节奏,我们将称之为战略节奏。战略节奏得当,预示着国家崛起之路就会比较顺利;战略节奏不当,预示着国家崛起将遇到较大的挫折甚至崛起之路被中断。本文拟研究崛起国的战略节奏问题,即什么因素会影响崛起国的战略节奏,以及崛起国如何通过把握这些因素来调适战略节奏。

本文将战略节奏定义为决策者为达到战略目标,通过持续观察外部战略环境和运用自身战略能力,在动态执行政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节律性活动。从这个定义来看,与战略节奏有较强关联的概念是战略调整。战略调整指根据战略评估的状况,对大战略构成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包括战略充实、战略完善和战略转换。如果战略节奏也要研究战略调整情况,那这两个词就有同义反复之嫌。不过本文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内容上虽有一定交叉,但决非同义反复。战略调整主要涉及战略本身的变化,也的确涉及调整节奏问题,比如是激进式调整还是渐进式调整。而战略节奏的研究尽管也要涉及战略调整事宜,但目的不是为了探讨要进行哪些调整,而是为了探讨是什么因素导致节奏与目标匹配(或错配),从而致使节奏得当(或失当)。战略调整研究的是调整导致哪些变化,而战略节奏研究的是什么因素会导致战略调整。

本文旨在把战略节奏这个艺术概念进行社会科学化的处理,以揭示其可能存在的因果逻辑。从研究策略而言,本文采取韦伯式方法,把战略节奏从复杂的甚至是非线性的战略实践情境中抽离出来,并使之成为一个“理想类型”。这意味着战略节奏就不必考虑战略失误、第三方因素、偶然因素等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从研究方法而言,本文采取变量控制的方法,把实际可能影响战略节奏的多种因素,包括上文提到的战略失误、第三方因素和偶然因素等控制住或排除掉。为此,本文所选案例都是一些“极端式”案例,以符合战略节奏的“理想类型”特征。这种研究法有助于使研究对象抽象化和概念化,并发现其内在的一些因果逻辑,但缺点在于历史感不强,很多情况下无法完全匹配真实的战略情境。

节奏本是一个音乐名词,音乐理论或许可以为我们分析战略节奏提供一些借鉴。根据音乐理论,一首乐曲的两个构成要素是旋律和节奏。旋律是指长短、高低、强弱不同的一连串乐音有组织地进行。它是乐曲的基础和灵魂,体现乐曲的主要思想或全部思想。节奏是指长音与短音有规律地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节奏包括节拍和速度这两个要素,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节奏服务于旋律,一定的旋律必须辅之以一定的节奏,才能具有表现力。比如,一段表现军人行进时昂扬向上姿态的旋律必须辅之以进行曲的节奏(齐步节奏,4/2拍),一段表现人们热情奔放情绪的旋律可辅之以圆舞曲的节奏(小快板,4/3拍)。如果用圆舞曲的节奏去匹配表现军人行进的旋律,那就会使这段旋律丧失应有的表现力。在音乐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叫做节奏型,比如音值均分型、附点节奏型、长短交替型,等等。

我们可将战略目标和战略节奏的关系类比为旋律与节奏的关系。目标要统帅节奏,节奏要服务于目标。战略节奏首先取决于战略目标。比如,一个为期10年战略目标和一个为期50年的战略目标,其各自应当匹配的战略节奏肯定不同,前者的节奏要快于后者。战略节奏本身无所谓对错。我们不能说节奏快就好于或差于节奏慢,而只能说它与目标是否匹配得当。就好比我们不能说音乐中某种节奏型就一定好于其他的节奏型,只能说它是否能与特定旋律相匹配。因此,战略目标才是大战略的核心。一个设置失当的战略目标,即使在执行过程中节奏得当,其结果也是失败的。比如,拿破仑的战略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控制全欧洲,为此他全国动员、四处征战、马不停歇,致使国力疲弊,最后兵败下台。他采取的高强度、快速度的战略节奏完全服务于其战略目标,可以说节奏与目标相匹配,但他的失败不在于节奏本身,而在于目标设定错误。

当战略节奏与战略目标相匹配时,战略节奏又可能受什么因素影响?或者说,此时什么因素会导致战略节奏与战略目标的错配?本文认为,决策者对于战略环境和战略能力的认知会影响二者的匹配。这两个变量都是主观变量,这是因为战略节奏本身是决策者的一种主观选择,这种主观选择取决于决策者对客观条件的认知。因此,本文隐含的一个前提假定是决策者不可能是经济学意义上标准的“理性人”,所以他们对客观条件的认知才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我们把战略节奏分为合适、过快和过慢三种基本类型,其中合适是指节奏与目标相匹配;过快和过慢不是指节奏本身的快或慢,而是指它与目标所要求的节奏相比是快还是慢。决策者对战略环境认知可分为正确和错误两类,对国家战略能力认知可分为合理和高估两类。由于崛起国低估本国能力的情况非常罕见,故本文对低估类型不予考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逻辑组合。

1

在决策者对战略环境和战略能力均判断正确的情况下,该国的战略节奏将是适当的。决策者将与时俱进地调整(或不调整)战略的各项要素,国家崛起步伐亦因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呈现出一种富有弹性的状态。

如果决策者对自身战略能力的认知合理但对战略环境的判断失误,该国可能出现战略节奏时而过快时而过慢的紊乱情况。一方面,他(们)可能对国家面临的各类问题和挑战视而不见,政策调整不及时,战略节奏将呈现出过慢态势。过慢的战略节奏将导致国家对内动员不足或对主要外部威胁应对不当。另一方面,他(们)很可能采取激进的对外战略,急于改变不利的战略环境,但在战略方向上缺乏重点和主次之分,结果使战略节奏将呈现出过快态势。过快的战略节奏将导致国家对内过度动员或对外采取冒进式的扩张战略,结果最终使国家崛起受挫。

当决策者高估自身战略能力时,决策者通常也会乐观地看待战略环境,认为自己可以驾驭环境的发展或尽快扭转不利环境,从而导致战略节奏过快。换句话说,无论决策者对环境的判断是否正确,此时都不影响他加快战略节奏。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导致机会窗口出现时,为抓住机会窗口,决策者通常会冒然加快战略节奏。

由于战略节奏是决策者动态执行和调整政策而形成的一种节律性活动,因此观察政策调整的幅度是确定战略节奏的关键要素。调整幅度大,则战略节奏过快;调整幅度小,则节奏过慢。政策调整幅度可由以下因素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战略目标、目标时间、战略方向、政策主要内容、政策执行方式。在这几个指标中,当战略方向、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发生变化时,就表明政策出现调整,这是显而易见的。战略目标和目标时间是一项大战略的龙头要素,是大战略规划与设计方案必须首先确定下来的内容。当这两项因素发生变化时,这会导致战略本身发生较大的变动,从而必将带来具体政策的大幅度调整。因此,战略目标和目标时间是影响政策调整幅度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战略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影响国家安全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外交和地缘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客观状况。战略环境是客观的,但决策者对环境的判断具有主观性,因此判断决策者对战略环境的认知正确与否需要将决策者的认知与客观环境对比。由于本文选择的都是历史案例,因此案例发生时的客观环境为何可有较准确的定论。我们根据决策者的语言和文献来判定其对环境的认知是否符合实际。

战略能力指一定时期内国家运用自身实力达成战略目标的能力。战略能力又可以细分为国家实力和战略操作能力两个要素。其实国家实力是客观实在的物质力量,战略操作能力是决策者主动运用国家实力以达到战略目标的能力,这个能力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面对同样的国家实力,战略操作能力强的决策者会运用得当,战略操作能力弱的决策者则运用失当。因此,这两个要素之间是相乘关系,即战略能力=国家实力×战略操作能力。一般来说,决策者对本国物质实力的认知准确程度要高于对自己的政治能力的认知准确程度。换句话说,决策者经常高估自己的战略操作能力,以为凭借自己的操作能力可以弥补国家实力之不足。由于本文选择的都是历史案例,因此当事国的国家实力和决策者的战略操作能力已有定论。我们可根据当事人的语言和行为来判定其对能力的认知是否符合实际。

战略节奏服务于战略目标,是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时间维度。本文以战国时代秦、魏、楚三国的崛起历程为例,研究影响战略节奏的要素。一个适当的战略节奏取决于决策者对战略目标的准确设定,以及对战略形势以及国家战略能力的准确判断。当战略节奏不能正确匹配战略目标以及当决策者错误选择战略节奏时,国家的崛起进程就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被中断。

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制订了中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后来又演变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前,中国已经胜利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正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历程,可以说是蹄疾步稳。党和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能力的提升速度都有准确的判断,这使中国保持适当的崛起战略节奏。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将更趋复杂,特别是中美关系将向以竞争为主的方向演变,这对中国是否能维持适当的战略节奏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中国将面临来自守成国越来越大的战略压力,崛起困境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东升西降”的态势没有改变,时与势仍在我一边。从这两方面因素的结合来看,中国今后的总体战略节奏比此前稍慢为宜。时与势在我一边,意味着中国没必要采取激进的战略姿态,强行提升战略节奏,以图短期之功。崛起困境加大,意味着中国对战略环境和战略能力认知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此时放慢节奏,避免判断上的失误显然极为重要。总之,中国应当更准确地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准确地认识国家能力的提升水平,特别是中美之间实力对比的发展变化,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到来。(作者:徐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