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理论 > 理论成果 >

日本高校最大规模的东北亚研究学术机构——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3-01-02来源:国合中心

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東北大学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CNEAS,http://www.cneas.tohoku.ac.jp/),是设立于日本国立东北大学内的研究机构,旨在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的东北亚区域研究。其前身可以追溯至1962年设立的东北大学文学部附属日本文化研究机构。1996年正式成立研究中心时,确立目的为以日本、朝鲜半岛、中国、蒙古、俄罗斯为对象开展综合性的区域研究。该中心也是当时日本唯一以此为目的设置的研究型机构。同时,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也是中心的一大特色,担任其现任所长的东北大学教授千叶聪,是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以及进化生物学方面的专家。

目前,该中心是日本高校最大规模的东北亚研究机构,开展多项跨学科的东北亚区域研究,其主办的《东北亚研究》期刊也颇具影响力,而且在数据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

1

位于日本东北大学校内的东北亚研究中心

01、成立背景及发展沿革

1993年10月,东北大学意识到西伯利亚研究重要性,发起“北亚研究机构设置构想恳谈会”,开始具体探讨相关研究中心的设立事宜。1994年9月,学校召开评议会,在校长之下设置了“新研究机构设置构想讨论委员会”,研究机构名称暂定为“东北亚研究机关”,将整个东亚纳入视野的研究组织设立构想开始走向具体化。同年12月,“新研究机构设置构想讨论委员会”向校长进行汇报,提出设立一个“以东北亚区域的文化、历史、经济、资源、环境等为主题,从与日本的关联出发进行研究”机构的构想。

1995年,以上述汇报为基础,东北大学以“东北亚研究中心”的名义请求经费概算。之后原有的研究机构被整合,一部分成员也被并入新的机构之中,包括原文学部附属日本文化研究机构的10名专职人员和1名客座研究人员以及文学部日本地域史论讲座的2名专职人员。因此,该中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2年设立的文学部下设的日本文化研究机构。

从这一设立过程可以看出,东北亚研究中心是在东北大学整体的努力之下,为应对原有单一机构无法满足新地研究需求的状况,而进行校内多学科资源整合的产物,其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特色从设立之初便已确立。1996年5月,东北亚研究中心正式获批成立。其成立之初的部门编成便显示出以往研究机构中未曾有的跨学科特色。共包括3个主干研究部门,分别是地域交流、地域形成、地域环境以及2个客座研究部门,分别是文化・社会经济政策、资源・环境评价。2000年,又增设以“产学官”紧密合作为目的的研究部门-环境技术转移(NKK)。

2007年,东北亚研究中心为进一步支持基于教员自由思考和独创性的研究,提升区域研究效率,提高社会贡献水平,引进实施了新的运营模式及部门编成。新的机构组织包括三大部门,分别是基础研究部门、专题研究部门、研究支援部门。基础研究部门根据成员研究方向分设不同领域,包括文理相关的9个专业领域;专题研究部门主要是寻求或依托大额经费资金开展跨学科研究,对应某一时期的研究专题,下设数个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

2009年,研究中心开设合作研究办公室,并增设公募型合作研究项目。2012年,获上广伦理财团捐赠,设置上广历史资料学研究部门。2014年4月,参加日本大学共同利用机构法人——人间文化研究机构(NIHU)的东北亚区域研究推进事业。2017年,参与东北大学灾害科学世界高水平研究据点事业。2020年6月,作为企划机构参加日本文部省资助事业“北极地区研究加速项目(ArCS Ⅱ)”。

2021年5月,中心迎来设立25周年,作为周年纪念制作并发布了一系列新的中心LOGO。

2

为纪念中心设立25周年新设计使用的LOGO

02、理念与目的

冷战结束后,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朝鲜半岛、蒙古、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间关系日益紧密,而北亚或东亚等过去的概念已无法应对,单纯的两国间关系框架也无法也解决所有问题。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基于这一考虑,将确立并普及“东北亚”这一区域框架概念定为其首要目的。

3

东北亚研究中心区域研究理念(概念图)

在区域研究理念方面,东北亚研究中心特别注重实践性,对伴随着区域开发而出现的环境问题、民族对立、历史认识、领土问题等保持着持续关心。同时,对于如何评价和处理区域内共有的文化价值、正负遗产等问题也保持关注。而且,将研究者与区域居民的协作放置于重要地位,认为“区域研究并不是学者单方面地提示分析结果,而是区域居民也要一起来思考我们所要继承和创造的文化为何”。

另一方面,文理合作的跨学科性区域研究也是东北亚研究中心重要的研究理念。其开展的区域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区域居民的社会和文化领域,而是将区域的山河等为人类提供生存必要条件的自然环境也纳入其中,重视区域环境的多样性及其所包含的意义,以确保区域研究视角的多样性。

同时,还将与其他相关研究者或团体的交流纳入中心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强调应作为东北亚研究团体的一员,开展同其他研究者或机构的双向互动性区域研究,以推动研究深入发展。

4

东北亚研究中心研究战略(概念图)

03、组织结构及运营模式

目前,东北亚研究中心由4个部门组成,分别是基础研究部门、专题研究部门、研究支援部门、捐赠研究部门。

5

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组织结构图(2021年)

基础研究部门由文理科9个研究领域构成,文科类研究以研究对象和区域划分为“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半岛”4个领域;理科类研究则根据学科划分为“地域生态系”、“地球化学”、“地域计划科学”、“环境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5个领域。

专题研究部门主要是依托或寻求大额经费资助,组织校内外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的部门,每年度根据专题研究项目,设置相应的研究小组。目前,该部门共设有5个研究小组对应5个在研的专题项目,分别是“灾害人文学研究组”、“依托最新科学的遗迹调查研究组”、“人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变迁史研究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的共进化研究组”、“少数派权力与媒体的作用研究组”等。

捐款研究部门为上广历史资料学研究部门,是依托上广伦理财团的捐款设置的5年期(自2017年起再次获批延长5年)的研究部门,由1名教授和2名助教组成。该部门主要通过“发挥历史研究相关的学识和技能”,开展历史资料保护、区域合作、学术研究等活动,并与校内其他机构和地方居民合作,积极开办相关演讲会或研讨会,是中心的特色部门。

研究支援部门下设“学术交流领域”和“信息据点领域”的相关科室,学术交流领域科室主要负责招聘邀请外国人研究员或客座研究员,进行合作研究。自中心创设以来至2021年,中心招聘邀请的外国人研究员已达130余名。

6

东北亚研究中心历代所长

东北亚研究中心的日常运营主要由1名所长、2名副所长、2名总务委员以及事务长(相当于秘书长)组成的执行会议负责。执行会议委员,通过各自所掌管的委员会,负责各个领域业务的顺利进行。每月会召开一次执行会议,听取总务委员汇报各委员会的业务执行情况,确认讨论相关问题。另外,还设有“中心全体会议”和“运营会议”机构。中心全体会议由各部门各科室的全体教职员工构成,负责听取执行会议的决议事项、外部资金的接收报告、中心内各委员会报告、校内委员会委员的报告等;运营会议由专任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负责审议中心人事、预算等重要事项。中心的各种事项均需经过运营会议的审议之后由所长决定。

04、主要研究活动

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成员在各自研究领域进行的独立研究;二是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公募型合作研究;三是依托或寻求大额经费资助的专题研究。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专题研究都能成功获得经费资助,但它和合作研究项目一起共同构建了东北亚研究中心国际化跨学科研究体制,在催生更多的合作研究项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1.专题研究

目前,中心在研的专题研究项目有5个,内容涵盖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充分展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特色。各研究项目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灾害人文学研究项目(2017~2022)—负责人:高仓浩树

东日本大地震后,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以往在灾害复兴及防灾方面处于次级地位的学科,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文化人类学及宗教学可以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震灾复兴中的作用,历史学可以用于地方历史资料的保护等。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灾害人文学研究项目就是在此基础上,寻求开发新的研究领域,通过与地方博物馆或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合作,进行应对灾害相关的统合各学科的研究实践和理论创出。特别是在文化遗产的数据化以及影像资料的活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讨,而且以树立灾害人文学这一研究领域,发挥引领性作用为最终目标。

(2)依托最新科学的遗迹调查研究(2018~2022)—负责人:佐藤源之

东北大学新开发了利用新型探地雷达检测技术的遗迹调查技术。此研究项目主要是以此技术为基础,合并利用其他科学技术手法,在遗迹探查方面为地方政府提供实践性的技术指导。

(3)人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变迁史研究(2020~2022)—负责人:佐藤胜宏

此研究项目是将人类史作为地球史的一部分,围绕史前人类史和地球史的关联开展的跨学科研究。其主要是在东北亚的广阔地区开展事例调查研究,通过复原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变迁史,探明人类逐步减轻对环境的依存度,并强化自身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过程。

(4)生物多样性与文化的共进化研究(2020~2022)—负责人:千叶聪

此研究项目以中国、韩国、日本、越南为对象区域,聚焦自古以来就被作为资源利用的陆地、淡水、海洋的动植物,推定出其三千年来的分布、物种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的变迁与进化。并进一步研究其如何反映在区域文化方面、文化的不同和交流又与其有怎样的关联。

(5)少数派权力与媒体的作用研究(2022~2027)—负责人:高仓浩树

此项目是日本大学共同利用机构法人人间文化研究机构(NIHU)主导的“全球区域研究事业东欧亚研究项目”中的一环。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在此项目中承担子课题“少数派权力与媒体”,通过分析东北亚区域社会背景下包括影像在内的媒体的作用,以探明所谓被大国主流派排除的少数派创出的全球主义为何。

2.公募型合作研究

东北亚研究中心针对东北亚区域多样的研究课题,为更好地发挥作为全国性研究据点的作用,还致力于开展公募型的合作研究。此公募项目由中心外的研究者以团队形式申请,并以中心内的成员为指导教员开展实施。共设定有以下5个领域供研究者选题:(1)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2)资源·能源与国际关系;(3)移民·物流·文化交流的动态;(4)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5)围绕纷争与共生的历史和政治。

获批立项的研究课题一件将给予上限50万日元的经费资助,各课题研究团队除需召开各自的研究会外,还被要求在每年度末举行的中心研究成果报告会上进行成果汇报。其中部分优秀成果也会被作为中心的刊物出版发行。

7

东北亚研究中心在研的合作研究项目

05、数据平台建设

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依托其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多个研究资料数据库平台,旨在发挥其作为东北亚区域研究全国性据点的作用,致力于为关心东北亚区域的市民、研究者、学生、政策制定者打造一个协作平台。目前已初步建成的数据平台介绍如下:

1.区域研究数据平台(https://archives.cneas.tohoku.ac.jp/)

该数据平台提供东北亚及其关联地区或领域研究相关的手稿、文书、照片、影像、数据集等电子版内容,主要包括“南乌拉尔伊斯兰圣地与墓志铭”“北家文书”“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涅涅茨人的生活方式与生业”“西伯利亚民族杂志照片中的2012年当地展会资料”等。

2.东亚出版文化研究资料画像数据库(http://eapub.cneas.tohoku.ac.jp/eapub-db/)

该数据库从宋元明的典籍、明清的绘画资料、清代宫廷演剧文献、清代口唱文艺集、欧洲古文献等诸多资料中选取稀缺性高的材料组成,提供其原本的电子版照片,旨在筑牢东亚出版文化研究的基础。

3.东日本大地震中宫城县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结果数据库(http://mukeidb.cneas.tohoku.ac.jp/)

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受宫城县委托,调查探明宫城县受海啸冲击的约23个地区的民俗艺能、祭祀、年中活动、生计职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前与受灾状况以及复兴过程。该数据库便是基于这一调查结果设立,以用于调查研究或教育上的需要。内容共包括收集的采访资料1500余页以及照片资料250余件。

4.蒙古诸语言·满语资料检索系统(http://hkuri.cneas.tohoku.ac.jp/)

该检索数据库旨在保存或研究由蒙语和满语记录的多样的语言文化遗产而设立。包含蒙古文、八思巴文、汉字、阿拉伯文、托忒文、满文等多种形态的大量文献。

06、研究成果的公开及出版

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还创办发行多种期刊或丛书,用以刊载公开优秀的研究成果。

1.《东北亚研究》期刊

《东北亚研究》是以支持东北亚及其相关区域或领域研究为目的的学术杂志。其内容不仅包括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半岛、日本等区域相关的基础研究,还涵盖区域间比较和跨学科研究等诸多领域。该杂志自中心成立的1996年创刊,每年2月发行1期,投稿截止日期为每年的4月15日,截至目前已发行26期。

8

《东北亚研究》最新一期封面和目录

2.《东北亚研究中心丛书》

该丛书不定期发行,旨在共享研究中心成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已出版71本。近三年出版成果为以下5本:

9

3.《东北亚研究中心报告》

该系列丛书自2010年创立发行,旨在促进研讨会或座谈会成果的速报、资料集的整理与保存、以及同国内外研究者团队的交流。截至目前,已出版28期,近三年出版成果为以下4期:

10

4.《东北亚研究中心简讯》

该简讯旨在记录研究中心的活动情况及进行信息共享,每年发行4期,截至目前已发行95期。

11

第94、95期中心简讯

5.《东北亚学术读本》(东北大学出版会)

该系列丛书自2011年度由东北大学出版会刊行出版,旨在将东北亚区域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从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等多角度探讨现实性问题的成果共享给相关专家及关心该区域的人士。目前已发行8本专著。

12

6.《东北亚研究专门书》

该系列丛书自2012年创刊发行,是以相关专家、知识分子或大学生等为目标人群,在市场销售流通的学术专著,旨在通过向该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学界传递宣传东北亚区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意义。目前即将出版第29本专著,2022年已出版2本,2023年即将出版1本。

07、教育活动

东北亚研究中心作为研究所本身并没有在籍学生,但一直参与大学内的研究生培养和通识教育。在研究生教育的参与方面主要以“协力讲座”的形式进行,协力讲座被分别设置在研究生院环境科学研究科、理学研究科、信息科学研究科、生命科学研究科、文学研究科以及工学研究科内。讲座内容主要为“东北亚区域社会论”、“环境应用政策学”、“区域生态学”、“日本历史学”、“西洋文化学”等。由该中心成员指导的各研究科研究生将以该中心为据点开展研究活动。

在通识教育方面,研究中心承担20课时以上的相关课程,所有课程均是以担任教师的专业领域为主题进行。据此,中心可以将东北亚相关的知识教授给全校学生。并且中心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还开设东北亚语言相关的课程,主要有汉语、俄语、蒙古语,为东北大学语言教育的多样化贡献着力量。

08、社会贡献与学术交流

通过研究成果的社会推广谋求“东北亚”这一区域概念的普及,促进人们对该区域认识的加深及相互间交流,是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在社会贡献方面所追求的第一要义。其诸多专题研究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从东北亚这一广阔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开展进行的。如明日香寿川教授通过各类媒体,就环境、核电站、全球变暖、能源等问题发表看法;石井敦副教授积极致力于环境媒体研究等。

另外,东北亚研究中心还积极开展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加深与区域内的相关研究机构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共同推进东北亚区域研究发展。目前,中心已与中国、俄罗斯、美国、蒙古、德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机构签订了学术交流协定,详细可见下表。

13

09、结语

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作为高校研究机构,依据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在基础研究、专题研究、合作研究、数据平台建设、成果出版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基于其独特的研究理念而形成的文理跨学科研究特色在区域研究中别具一格。区域研究属于交叉学科已是共识,但多是历史学、法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内的交叉。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合,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实践和理论创出,为区域研究提示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路径。(作者:贾鹏飞 文学博士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