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理论 > 理论成果 >

论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源流、内涵及其实践

发布时间:2022-11-25来源:国合中心

内容提要:2011年1月,非盟从战略层面正式提出非洲共享价值观。它是非洲文化传统、非洲哲学和泛非民族主义理论的结合,也是非盟对独立以来非洲大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以及面对21世纪国际形势的发展而萌生的战略构想。共享价值观内涵广泛,涵盖个人、国家、地区到大陆各个层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丰富内容。作为非洲政治社会发展的新现象,非洲共享价值观充分融合了时代性、国际性和本土性的文化元素,并正在通过非洲治理框架等多元路径得以落实。尽管共享价值观在形成及其践行过程中,面临非盟内部、非盟与非洲国家间关系以及非盟与西方关系等方面的诸多困境,但它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且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

非洲传统价值观逐渐被认识,其实践被视为非洲文化自信的积极特征,在与当代精神和谐共存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02年7月正式成立的非洲联盟(以下简称“非盟”),不仅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冲突管理和共同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凝聚非洲国家发展价值观共识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2009年非盟提出有关“非洲共享价值观”(Africa shared values)的战略构想,2011年非盟第16届峰会从战略层面正式提出非洲共享价值观,2012年被确定为非洲的“共享价值观之年”。2022年是非盟成立20周年。20年来,非盟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稳步推动非洲地区一体化;非洲共享价值观更是从泛非角度为非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新动能,在实践意义上则获得国际社会多方认可。诚然,共享价值观从形成到实施面临诸多困境,对其实践效果的评价还有待时日。

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源流

从思想文化源流看,非洲共享价值观可谓文化传统、非洲哲学和泛非民族主义理论三者的结合。

(一)非洲文化传统

共享价值观首先源于非洲文化传统,体现在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上。这种对宇宙、自然、人际及创世和生存等方面的认识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人类社会特征之一是文明多样。非洲哲学家姆丁贝认为,文化上的我族中心主义解释了社会科学学科历史和实践中的意识形态斗争。文明概念与基督教均系欧洲或西方殖民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成为征服和剥削他者的工具。重建当代非洲思想至关重要。“乌班图”(Ubuntu)是存在于非洲大部分地区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可追溯到南部非洲的班图人,是有关和谐好客、包容协作、尊重和责任的社会原则,其中心思想是“人之为人,皆因他人之存在”,承认人性共有,人们互相创造、互相所有,需要参与并保持这种创造;个人的存在是依靠与他者关系的能动的自我构成(dynamic self-constitution)。其精髓是,个人的存在价值只有在他人存在的情况才能体现。“乌班图”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共存关系,“人道待人”和“天下共享,连接众人”两者互相关联,互为表里。人处于共同体之内,大方、平和、谦卑、尊重别人是人的优秀品质。

非洲人重视人际关系体现在共同体关系中的“和”与家庭关系中的“孝”。南非图图大主教曾指出:“乌班图很难用西方语言表达。它表述的是人之为人的精髓。当我们高度赞扬一个人时,我们说,‘你,你乌班图’,即‘他或她有乌班图’,意指此人慷慨、好客、友好、体贴和热情。他把自己的所有与他人分享。这也意味着我的人格与他的人格紧紧相连……具有乌班图精神的人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见贤思齐而不忌妒贤能,因为他或她拥有适度的自信,而这源自如下认识:自己乃是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乌班图”成为建立新南非的基本原则之一,与非洲复兴的理想密切相关。这种以集体为人之成长环境的理念使南非人决定在宽恕中寻找人生意义。具有传统特点的非洲人,“都是和谐、友好、合群的大好人。对于我们来说,社会和谐是至高无上的,且是最大的善……和谐最重要的实例应存在于家庭之中。”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2006年5月接受采访时指出,非洲伦理的特点之一是对陌生人的友好倾向。“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一个穿越国家的旅行者会停在一个村庄,他不必要求食物或水。一旦他停下来,人们就会给他食物、招待他。这是乌班图的一个方面,当然它还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这种宽容、善良和友好的“乌班图”精神在非洲普遍存在。

“乌班图”倡导一种关心和尊重他人的精神和人类同为共同体的观念,它与西方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为圭臬的人生观迥异。这种文明观念在非洲各地区均有表达,在口述资料特别是谚语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在非洲社会,用浅显语言反映深奥哲理的谚语是高度浓缩的精神文明,既表达普遍认识和道德训诫,也是社会经验和民间智慧的积累,并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有的谚语从正面阐述人际关系、集体意识或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如“人从天上降下来,就降到了人类社会中”“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没有谁是地球的孩子”,这表明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和人类相互平等的意识,即个体生活在共同体之中;“拥有仁心比拥有金子更好,只要有仁心,社会即会繁荣”,这说明道德的重要性;“一只手不能将重物举到头顶”,则说明集体力量的作用。有的谚语嘲笑损害人际关系的不良习惯或短视行为,如“无尾猴只看见别人的尾巴,看不见自己的尾巴”;或警示人注意维护人际关系,如“谁损人利己,谁就会失去友谊”;或劝喻人要宽厚,不要嫉妒,如“嫉妒是灾难,它能给人带来不幸”;或说明个人能力不足以生存,如 “一个人不是一棵应该自给自足的棕榈树”。我们知道,文明概念在近代被殖民主义者政治化,人类被分为所谓的“文明”和“野蛮”两类:欧洲人或西方人成为文明开化一类,所有他者划为野蛮和未开化一类。上述观点充斥着“欧洲中心论”“文明排他论”之思想。客观而言,文明指人类的生存发展方式或处理三种矛盾的能力,即人类解决人与自然之矛盾的方式或能力、处理人与人之矛盾或与他人共处的方式和能力、调解人自身矛盾的方式或能力。文明具有多样和整体、延续和调整、稳定和嬗变的特性。以“乌班图”精神为代表的非洲文明是集体主义的,体现了宽容、合作和社区的价值。

(二)非洲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自思索始,我思故我在;非洲哲学自感觉始,我觉我思故我在。西方对非洲哲学的存在一直存疑。非洲学者从不认为这是问题,思考的是确立非洲哲学的世界地位并促进其发展。非洲哲学中的普遍主义者重视对文化遗产的批判和重建性的研究。比利时神父普拉希德·坦普尔斯认为,非洲人拥有一种条理清晰并支配着日常生活的哲学。他对这种哲学类型的描述代表西方对非洲哲学的理解。卢旺达哲学家亚历克西斯·卡加梅被称为“当代非洲思想的巨人”。他专注于语言民族史和人种哲学研究,认为班图人哲学是非洲民族的集体哲学,即没有个体哲学家和哲学文本的哲学,其贡献是建立班图语言与哲学之间的联系。他不赞同过分强调班图人哲学的特殊性,将欧洲人和班图人的存在观完全对立起来,认为班图人的形式逻辑与他人无区别。加纳哲学家亚伯拉罕认为,非洲存在着文化多样化,但各民族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为非洲社会共享。他通过迪奥拉人(Diola)和多贡人(Dogon)的实例说明非洲人对宇宙观的理解与西方哲学颇为不同,特别体现在宇宙运动的基本原则方面。他主张将非洲深奥的社会理论推广为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的社会理论,培育不为学派利益服务的哲学批判机制。肯尼亚哲学家约翰·姆比蒂首次挑战基督教关于非洲传统宗教是“恶魔和反基督教”的假设。在他看来,“非洲人有自己的本体论,但它是一种宗教本体论,要理解他们的宗教,我们必须渗透到其本体论之中。” 他将非洲本体论划分为神、精灵、人类、动植物、缺乏生命的现象和物体等五种类型。加纳哲学家夸梅·杰切认为,非洲思想赋予个人一定的价值,又与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相联,并力图通过分析方法为如何在非洲本土文化中识别和衍生出哲学实质的材料开创先例。被称为“当代非洲哲学话语的创始人”之一的喀麦隆哲学家马西恩·托瓦批评了桑戈尔有关黑人性(Négritude)的观点,认为非洲哲学是非洲人对应用于自身现实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智力活动,并认为哲学可用口述形式表达,他还致力于在哲学和历史的交叉点上对智力资源进行批判性探索。亨利·奥德拉·奥鲁卡关于“贤智哲学”的观点为非洲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非洲存在着诸多智慧贤人,其文化蕴涵着大量哲理。他提出相互间责任这一概念,这种责任不仅延伸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也体现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照,表现出宏大的人道主义关切。肯尼亚哲学家马索罗的兴趣在于批判性认识非洲哲学和文化历史,力图解释哲学作为社会历史的部分及其功能,理解非洲文化的哲学意义及其对全球哲学话语的贡献。他认为针对非洲哲学的二元争论围绕西方对非洲的质疑和非洲回应这一对话,形式和话题多样,围绕个人在塑造和控制自我身份和命运中的作用和影响,辩论的中心是理性的概念,以分辨文明与不文明、逻辑与神秘这两种价值观。厄立特里亚哲学家塞雷克伯尔翰则从解释学角度探讨非洲哲学,并对相关辩论作出重大贡献。

贝宁哲学家保兰·霍恩通吉意识到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但不将其等同于非洲哲学,认为非洲哲学与其他哲学一样具有普世性。非洲文化必须回归自身,回到内在的多元性和本质的开放性。非洲人必须从心理上解放自我,与其他大陆的文化传统发展自由的关系。这是一种自我开放的选择。他还认为那种尝试着从白人那里获取人性证书或是向白人展现非洲灿烂文明的做法十分荒唐。刚果(金)哲学家姆丁贝因出版《发明非洲:真知、哲学与知识之序》而闻名。西方人类学家和传教士不仅扭曲了外界对于非洲的理解,还造就了非洲人自身的错误认知。姆丁贝考察了西方的我族中心主义及其对非洲的印象,分析人类学家、传教士和思想家的话语权力,直接从哲学上探讨知识类型转换的过程。他还通过解构由西方的非洲学者建立起来的非洲话语,在此基础上建构属于非洲人自身的知识体系。正是由于这种批判力,他被称为“非洲的萨伊德”。加纳哲学家夸西·维雷杜提出,非洲文化不能等同于非洲哲学,但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要批判性发掘口述资料以发现其哲学思维。非洲思想需通过正确途径与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在逻辑和理性的程序中找到自身位置。他列举了需重新认识的概念,如存在、道德、宗教等,并认为概念的非殖民化对非洲哲学至关重要。

非洲哲学家的观点可谓异彩纷呈。他们的共同点是认识到殖民心态对非洲哲学或本土思想造成的伤害,主张批判性地吸收非洲文化遗产,从哲学角度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重视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全球非洲,培育和加强对学术观点多样化的理解,并将泛非主义、人文学科的全球观点与研究兴趣融会贯通。

(三)泛非民族主义理论

19世纪末开始的泛非主义运动曾激励殖民地走向独立。相同的历史遭遇与集体无意识的种族认同在非洲人中间逐步产生了适合自身的意识形态共同体概念,这种意识从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的“非洲个性”和早期美国黑人领袖马库斯·加维发起的“回到非洲去”运动开始,还有后来出现的“非洲中心主义”“黑人性”和“全球非洲”等概念。阿里·马兹鲁伊分析了非洲民族主义与民族和种族的关系,并指出“民族主义也可以被种族激励。”曾任利比里亚政府官员的思想家爱德华·布莱登被认为是“泛非主义之父”,是第一批阐明非洲种族独特性的学者之一。“非洲个性”即共同命运说,主张全球黑人联合起来。一些黑人学者和非洲领袖以泛非主义和非洲统一思想鼓舞民众斗志。例如,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关于黑人种族对人类历史作出贡献的观点,尼日利亚民族主义之父本杰明·纳姆迪·阿齐克韦提出“复兴的非洲”口号,南非祖鲁民族主义哲学家安东·伦比德提出“非洲主义”思想,反殖运动斗士乔治·帕德莫尔对泛非运动的宣传,克瓦米·恩克鲁玛关于“非洲统一”的提法,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对“黑人性”的推崇,朱利叶斯·坎巴拉吉·尼雷尔关于“非洲合众国”的设想,还有肯尼亚的乔莫·肯雅塔、马里的莫迪博·凯塔、几内亚的塞古·杜尔、埃塞俄比亚的海尔·塞拉西、赞比亚的肯尼思·戴维·卡翁达、埃及的迦玛尔·阿卜杜尔·纳赛尔,以及黑人民族主义者弗朗兹·法农、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独立的奠基人阿米尔卡·卡布拉尔等对非洲统一的向往,等等。布莱登提出建立统一非洲国家,恩克鲁玛指出非洲必须统一,尼雷尔警告非洲没有统一就没有前途。谢赫·安塔·迪奥普专门论证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建立联邦国家的必要性。现实条件不成熟使非洲统一的目标只能以一种愿景的方式出现,但这些精神遗产成为非洲一体化和共享价值观的基石。

“非洲中心主义”这一术语由谁最早提出没有定论。然而,此概念包含的思想早在爱德华·威尔莫特·布莱登、谢赫·安塔·迪奥普和杜波依斯等人的著述中已有所表达。布莱登在1869年提出黑人应该回到非洲去建立一个“基督教非洲帝国”,这应该是最早设想非洲一体化的文字表达。他认为,非洲民族应有自己的同一性和价值观、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自己的历史和前途。他通过发掘历史来向全世界展示非洲民族的真实面貌,指出《圣经》上的埃塞俄比亚人就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黑人种族:“埃塞俄比亚就是指非洲大陆;埃塞俄比亚人就是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伟大种族。”尽管发达民族物质文明发展很快,但其精神世界变得模糊阴暗,感受性也因之迟钝,必须向非洲民族学习信仰和同情心。这种将世界各地黑人看作一个整体的思想是泛非主义的滥觞。布莱登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对非洲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1954年,谢赫·安塔·迪奥普在《黑人诸国家与文化》中提出著名观点:黑人是古埃及主体民族;非洲是古埃及文化起源地;在古埃及文化的基础上诞生了古希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非洲因而是古埃及文化及人类文化和历史之源。他的学生、刚果(布)学者泰奥菲勒·奥本加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研究和论证。非洲裔美国学者马丁·贝尔纳的《黑色雅典娜》三部曲有力地支持了他的论点。1961~1962年,杜波依斯在《非洲百科全书》的建议稿中使用了“非洲中心主义”这一词汇。阿散蒂、玛扎玛、克托等人先后提出“非洲中心主义”和“非洲中心性”等概念,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非洲历史应以非洲中心性为特征来展示其经验。人类的发展使非洲人主动或被动地出现在全球各地。由于大西洋奴隶贸易对非洲人的摧残和殖民统治对非洲的压迫,非洲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被有意抹杀,在历史叙述中欧洲人高人一等。“非洲中心主义”者主张恢复非洲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强调非洲人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理论既引起学界重视,也受到质疑。费尔德批判了“欧洲中心论”的叙事方式,为“非洲中心主义”正名:“‘非洲中心主义’是指非洲和非洲后裔必须被视为历史上的主动主体,而不是西方历史上的被动客体。‘非洲中心主义’意味着重新建立非洲及其后裔的价值中心,而不以任何方式贬低其他人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桑戈尔指出:“要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合法地给予我们的宗教和文化价值观以应有的地位。”莫莱菲·凯特·阿散蒂认为,非洲和亚洲被归入欧洲等级制度的不同类别,只有破除这种“欧洲中心论”,恢复非洲和亚洲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自信,其发展才有希望。

“黑人性”首先出现在马提尼克的西塞尔主编的《黑人学生》(L’tudiant noir)杂志第3期(1934~1935年),由他与塞内加尔的桑戈尔和圭亚那的达马斯在巴黎共同创作。他们之所以用“nègre”(黑人)来生造“Négritude”一词,明显带有挑战白人中心论之意。他们对海地革命非常自豪,认为“海地是黑人性第一次出现的地方”;黑人具有特别的认知方式,这由其精神生理学决定的;西方的认知方式是将对象加以分析并将其分解,非洲人的认知则可以说是接纳对象,这种认知过程是将对象融合而不是分解。“黑人性”的概念体现了黑非洲文明,是黑非洲文化价值的总和。他们力图证明:无论在非洲还是其他地方,黑人是一个整体,有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创造文明的条件和能力;黑人民族具有与白人不同的个性和精神。“黑人性”这一政治—文化理论激起了非洲民族自尊心和对非洲文明的自豪感,为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武器。让-保罗·萨特认为“黑人性”是黑人首次利用法语来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做法,这有别于其他民族主义者用自身语言反对殖民统治的表达方式,而是借用殖民统治者的语言来反抗殖民统治者,这是一种反种族主义的种族主义,其最终目的是达到种族平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与美国黑人运动遥相呼应,互相支持。海外非洲裔知识分子不断为非洲民族解放提供思想武器。1967年,阿里·马兹鲁伊提出“非洲治下的和平”(Pax Africana)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非洲司法权的军事方面,1980年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理念。他在1983年完稿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洲通史》(第八卷)中提出“全球非洲”的概念,其背景和意图与“非洲中心主义”如出一辙。它反映了非洲移民裔群(African diaspora)对非洲大陆的眷恋,表明非洲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团结才有希望。另一位非洲移民裔群美国学者约瑟夫·哈里斯于1982年用“全球层面”来形容非洲移民裔群,这种提法在学术界开始流行。

非盟创造性地利用泛非主义进行动员,力图重建全球的“非洲世界观”,扭转处于世界舞台边缘的困境,从而以一种自决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这种战略建立在长期的历史积累和广博的知识背景之上,并以世界各地的海外非洲移民裔群为基础。

非洲共享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

2009年,非盟首次提出将共享价值观作为战略构想。2010年2月,第14届非盟峰会通过以“非洲共享价值观”作为第16届非盟首脑会议的主题。2011年1月召开的非盟第16届峰会主题是“通过共享价值观走向更加团结和一体化”,从战略层面正式提出了非洲共享价值观。共享价值观内涵广泛,从个人、国家、地区到大陆层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内容。

(一)非洲共享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为什么非盟在这个时候提出共享价值观?需要我们回顾一下非洲一体化的进程与非洲面临的新挑战。独立前,非洲国家的自由斗争是由殖民统治下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推动的,即不论肤色或信仰如何,均支持重申人类尊严的泛非主义。然而,非洲的集体历史记忆远不止这一点,如非洲人民所经历的历史发展,包括这个大陆产生的非洲文明,以及非洲人民长期与自然共存的生活经历;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宗教信仰,以及奴隶贸易的伤害、殖民入侵的痛苦、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非洲民族独立的历程等。

共享价值观并非21世纪的发明创造,非洲统一组织(以下简称“非统”)就是建立在“反对殖民主义,谋求非洲统一团结”这一共享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泛非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晚期以来,特别以20世纪初第一届泛非大会为标志开启了第一阶段;60年代起,以独立国家为中心的泛非运动为第二阶段,非统成立可谓启动的标志;21世纪初,非盟成立标志着泛非主义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共享价值观的形成史可追溯到非统成立之初。加纳开国总统恩克鲁玛曾表示,非洲统一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局面:“就可能出现一个巨大而强大的非洲……在一个统一的政治方向下为经济计划组织进行全面总动员而工作……我们的目标是确保非洲的尊严、进步和繁荣。”坦桑尼亚首任总统尼雷尔指出:“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都否定人性。而且这种否定不是建立在人类美德、智力或体力的差异上。有人认为这种差异不危及人类进步,但是种族主义与殖民主义建立的基础是上帝决定论——种族和肤色决定人性的程度,以及在社会中的权利与义务。”共享价值观正是建立在非洲人民对非洲统一前景的展望和对西方殖民主义和种族价值观的批判之上。《非洲统一组织宪章》确立了非洲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确保非洲人民享有自由平等正义和尊严、促进非洲人民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推动非洲团结统一、维护各国独立和主权领土完整等原则。非统在完成了非洲国家独立的历史任务之后,非盟以新方式面对新危机,融非洲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为一体的共享价值观再次得以强调,因此非盟与非统在共享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进入21世纪,为了面对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挑战,对国际形势的共同认知使非洲国家一致同意将非统升级转变为非盟,以此加强自身团结。在新形势下如何将非洲国家统一起来?这是摆在非盟面前的重大问题。非洲大陆各国的异质性明显,虽然存在共同历史经历及由此而生的相同价值取向,但50多个国家在语言和宗教文化诸方面存在多样性,政治体制各异。推进非洲一体化进程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是非洲人民需在价值观上具有共识。非盟成立之前,非洲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一体化需要价值观作支撑。非盟提出共享价值观是希望利用泛非主义来建立全球“非洲世界观”,从而可行使其政治权力和意志,扭转非洲在全球中的边缘地位,以一种自决姿态参与地缘政治和全球发展。非盟成立后,运用“泛非统一”的理念,将非洲移民裔群纳入非洲,随后推出“共享价值观”。在泛非主义运动中存在各种观念,主要有两种意见:大陆主义和非洲主义。大陆主义坚持非洲统一是非洲大陆的统一,非洲主义认为非洲统一是非洲人民的统一,应该包括海外非洲人。大陆主义者与非洲主义者的根本分歧还在于,是否应将非洲阿拉伯国家团结在泛非主义的旗帜之下。为了统一两种意见,非洲领导人在定义“非洲”这一概念时,以创造性思维超越了肤色和地理两个因素。基于反殖斗争的共同价值观和对非洲统一的追求,在非统成立前夕,看似不可调和的两个团体——保守的蒙罗维亚集团和激进的卡萨布兰卡集团之间达成妥协,最终形成包括北非地区的非统组织。非统及后来的非盟一直主张将非洲所有国家团结在一起,纳赛尔的三个“同心圆”理论(即埃及属于阿拉伯、非洲大陆、伊斯兰世界三个范畴之内)一直是埃及乃至非洲阿拉伯国家奉行的原则。2003年,非盟将非洲移民裔群作为除东、西、南、北、中部非洲外的第六个组成部分。“非洲移民裔群包括居住在非洲以外的非洲裔族群——不论他们的公民权和国籍,他们愿意为非洲大陆的发展和非洲联盟的建设做出贡献。”此政策是一种战略举措,将“邀请和鼓励作为非洲大陆重要组成部分的非洲侨民充分参与非盟的建设。”从国际关系看,非洲移民在发达国家的政策网络中可以为非洲利益工作其实,他们的作用相当重要:可借助先进设备和优越条件为非洲培养人才;通过合作教学研究为非洲提高教学质量;传播非洲文化以提升非洲的重要性及其国际地位。

2009年,非盟提出有关非洲共享价值观并非临时动议,而是经过对独立以来非洲大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思,也是非盟面对21世纪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战略构想。在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战略构想正式提出之前,非盟已经在诸多方面展开工作,并且相继通过了多个与共享价值观相关的协议或条约。1963~2009年间,非统或非盟签署的与共享价值观直接相关的条约共有15个。除《非洲统一组织宪章》(1963年)、《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利宪章》(1981年)和《非洲联盟宪章》(2000年)这三个基本宪章外,还有《治理非洲难民问题公约》(1969年)、《非洲文化宪章》(1976年)、《非洲儿童权利和福利宪章》(1990年)、《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利宪章之建立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利法院议定书》(1998年)、《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利宪章之非洲妇女权益议定书》(2003年)、《非盟正义法院议定书》(2003年)、《非盟防止和打击腐败公约》(2003年)、《非洲文化复兴宪章》(2006年)、《非洲青年宪章》(2006年)、《非洲民主、选举和治理宪章》(2007年)、《非洲正义和人权法院章程议定书》(2008年)、《非盟保护和援助非洲无家可归者公约》(2009年)等。由此看来,共享价值观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结果。非盟第16届峰会主题是“通过共享价值观走向更加团结和一体化”,从战略层面正式提出非洲“共享价值观”,宣布2012年为“共享价值观之年”。可以看出,非洲共享价值观“内涵于非盟的规范、原则和实践中,是非洲解决一体化和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的办法所在,是为此进行集体行动的基础。” 第16届非盟峰会通过的三个宣言中两个与共享价值观有关,即《关于峰会主题“通过共享价值观走向更加团结和一体化”的宣言》和《关于文化复兴和共享价值观的宣言》。

(二)非洲共享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2002年举办的第三次非洲发展论坛明确提出,“非洲的一体化应该建立在一套共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这些价值观包括“宪政、和平、民主、尊重人权”等原则,它将确保非洲人民的福祉,推进非洲一体化进程。

共同价值观的涵盖面极广,从个人到国家、地区和大陆各个层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内容。作为战略构想的共享价值观有其目标和配套政策行动。非盟委员会希望通过努力在共享价值观方面实现17项目标:(1)推动有利于良政和民主的机制;(2)建立非洲人权促进和保护体制;(3)推动以权利(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方式;(4)制定并落实全非范围的人道主义政策;(5)建立危机灾害预警管理机制;(6)促进非洲人民间共同命运、认同和团结一致的感情;(7)建立各成员国、各人民间的互助机制;(8)落实旨在促进和保护非洲文化、语言和遗产的项目;(9)组织正确报道非洲的活动;(10)文化和语言多样性;(11)非洲所有社会力量参与非洲团结、发展和一体化;(12)制定并落实非洲青年志愿者项目;(13)在非洲青年中推广模拟非盟活动;(14)使非盟所有重要法律文书得到批准和落实,并为非洲人所熟知;(15)在成员国、地区经济共同体和非盟组织中制定并切实执行性别平等政策;(16)制定并采取切实措施打击针对女性的暴力活动;(17)推动妇女积极参与非盟所有项目及各成员国事务。非盟在其发布的《非盟委员会2009~2012年战略规划》中,总结了第一个战略规划(2004~2007年),并据此提出第18项战略目标——将共享价值观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四大战略支柱之一,促进非盟同成员国以及地区经济共同体的有效合作和协力。在非盟确定的18项战略目标中,其中7项需要共享价值观战略的支撑,即促进良政、民主和人权;增强非洲范围内的人道主义反应和行动;促进非洲内部的团结;促进非洲文化复兴,保护非洲文化遗产;促进非洲社会所有力量积极参与并为非洲发展和一体化作出贡献;促进各成员国批准并落实非盟大会通过的所有重要法律文件;推动性别平等。

共享价值观涵盖非洲多个层面的利益。“尽管在非盟内部从未正式界定过共同价值观,但一般认为这是制定或获得的准则、原则和做法,为集体行动和解决阻碍非洲一体化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提供了基础。”据非盟发布的讨论文件,个人层面的共享价值观包括以下13项内容:(1)基本的生命权、身份权利和享有机会的权利;(2)基本的自由(表达和信仰自由);(3)宽容;(4)参与治理;(5)同甘共苦;(6)尊严和尊重;(7)正义;(8)公平感;(9)个人之间的平等(性别、种族等);(10)尊重老人;(11)正直诚实;(12)集体精神;(13)自决。在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共享价值观有12项:(1)主权和国家间相互依存;(2)坚守法治;(3)民主和代议制;(4)关注弱势人群;(5)经济和社会自立;(6)正义;(7)法律和秩序;(8)公平与平等;(9)民族自决;(10)国家间兄弟般团结;(11)环境稳定;(12)安全。非洲共享价值观尽管涉及个人、社会、地区、大陆和全球层面,但各层面内容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和强化。共享价值观内容中既有非洲文化的精髓,如宽容、尊老、同甘共苦、集体精神等,也有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如法治、民主与代议制、秩序等;既有非洲国家的特点,如关注弱势人群、经济与社会自力、公平与平等,又有国际关系的共性,如主权和国家间相互依存、国家间兄弟般团结、安全等。虽然共享价值观涵盖多方面,但它属于一种理念或指导思想,一种有待于不断落实于行动的意识形态。

共享价值观的覆盖对象包括非洲大陆本土民众和海外非洲移民裔群。倡导非洲共享价值观和对非洲移民裔群的新政策代表着非盟的全球非洲战略。这一战略旨在整合散布在全球非洲人的力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上统一非洲,而充分利用非洲移民裔群的优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从政治上看,这种战略布局是努力消除非洲边缘化并确立非洲正面形象的举措;从文化上看,它反映了非洲联盟的多元主义和变革主义,以一种跨越代际的全球共享经验的记忆为前提,是从泛非主义观念中汲取而来并重新表述的非洲经验。从经济上看,将海外非洲列为“第六个构成部分”是学习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经验的结果,即充分利用海外侨民的经济资源对非洲经济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非洲共享价值观的特点

共享价值观确实是具有非洲特色的战略构想。在当今世界舞台上,非洲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战略价值虽日益凸显,但现实政治表明,非盟要顺利实施任何重大发展战略都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2009年以来,非盟努力在非洲推广和落实共享价值观,积极谋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先后与美国、欧盟等发表关于共享价值观的联合声明。欧美国家原则上表示对非洲共享价值观的支持,且格外强调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的重大意义,美国甚至称非盟是“捍卫我们共有的民主和治理原则的关键机构”,欧美国家将共享价值观作为它们同非盟发展关系的基础。如果将非洲共享价值观置于国际政治与社会伦理框架中考察,可以发现其内容由三大类构成:一是符合当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理念,如主权、自决、独立、公正、平等、包容性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二是与欧美国家大力推广的价值观相同的理念,如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三是集体主义、宽容团结、关爱弱者、尊重长者、正直诚实、尊严和尊重、同甘共苦等深深植根于非洲本土文化的内容。

换言之,非盟构想的共享价值观充分融合了时代性、国际性和本土性的文化元素,不仅考虑到非洲现实发展中的问题,而且重视国际社会的关切;既体现了非洲特色,也部分迎合了当代主流政治话语。总之,这套非洲价值观体系兼顾了当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各主要行为体的偏好和核心价值取向,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铺平了道路,进而有利于非洲文化复兴运动在内的各项具体项目的展开。

非洲共享价值观的实践

从战略层面正式提出和强调共享价值观,是非洲政治的新现象。非洲共享价值观自2009年作为战略构想提出以来,由于它充分融合了时代性、国际性和本土性的文化元素,已成为非盟战略规划的重要支柱和非洲大陆一体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并在每年的非盟重要会议上均得到针对性的强调且逐步加以落实。

(一)非洲共享价值观的务实推进

为落实共享价值观战略,非盟敦促各国加快批准共享价值观的各项规约及推进各地区经济共同体的密切合作,强调妇女、青年和市民社会全力参与的重要性,并积极谋求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2012年被确定为非洲的“共享价值观之年”。2013年第20届非盟峰会期间,非盟政治事务专员阿卜杜拉希博士向媒体介绍了非洲“共享价值观之年”的相关情况:“共同价值观是在整个非洲历史上获得或发展起来的规范、原则和实践,它们嵌入到个人、社会、区域、大陆和全球层面。”这些价值观包括自由、民主治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法治等。这些价值观反映在非盟的法律文书中,并被认为是共同的,因为“它们一直是解决非洲联盟成员国个别和集体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挑战的集体行动和解决方案的基础”。非盟还启动了非洲治理平台,以加强监测、定期审查和评估会员国对共享价值观的执行情况。为了提高人们对共享价值观的认识,非盟还创建了专门的网站、博客、脸书和推特账户进行宣传和推广。

以《非盟委员会2014~2017年战略计划》为例,文件专门列出2014~2017年期间共享价值观在政治、经济、文化、青年和妇女5个方面的落实情况:建立了“非洲治理框架”(African Governance Architecture);落实了《瓦加杜古宣言》、就业减贫行动计划、人道主义政策框架、实施非洲区域降低灾难风险战略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措施;为促进非洲文化复兴采取的保护非洲文化遗产的措施;发起“非洲青年志愿队”项目,使青年志愿者积极投入到第17届非盟峰会及以“推动青年赋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活动之中;通过《非盟性别平等政策》,致力于反对针对女性的性暴力和促进人权方面特别是妇女人权方面的工作等。由非盟委托非洲同行评审机制于2019年提交的报告除导言外,从六方面分析非洲治理与共享价值观的关系:非洲治理政策框架;变革性领导;宪政与法治制度;和平、安全和治理;发展和治理之间的联系;区域经济共同体(RECs)在非洲治理中的作用。这份报告强调了共享价值观在推动地区治理,以及研判、分析和预测地区未来发展趋势中的基础性作用,其中在第二章中特别论及非洲治理政策框架包括非盟《2063年议程》范围内的共同价值观。2000~2015年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非洲的实施成效不甚理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纳入方案之中,强调发展经济以促进就业和包容性增长,建立和平与有效、开放及对所有人负责的机构,并打造新型全球伙伴关系。非盟敦促各成员国努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非盟《2063年议程》。此外,报告建议部分的第29条提到,“我们鼓励非盟成员国签署和批准建立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协定。”可喜的是,2021年非洲大陆自贸区已正式开始运行。

(二)践行非洲共享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看,共享价值观的提出和付诸实践引发了各种批评意见。共享价值观在制定和执行中暴露出在非盟内部、非盟与非洲国家间关系及非盟与西方关系方面的诸多困境。

首先,从非盟层面看,共享价值观作为战略构想本身存在挑战。其一,非盟成员国对非洲是否具有共享价值观存疑。有人认为,非盟应聚焦于如何维护这种价值观的神圣性,以免受到边缘价值观或狭隘的国家利益的影响。其二,共享价值观相关原则与实际政策承诺之间存在差距。共享价值观中很多是公开取得共识的原则,“原则性”毋庸置疑,但缺少“操作性”经历。其三,非洲国家对与共享价值观相关的认同或批准存在滞后现象。非盟通过有关共享价值观战略的相关声明和行动计划后,敦促各成员国加快签署、批准和落实非盟所有规范性框架的进程,而成效并不理想。例如,被公认体现了共享价值观核心内容的《非洲民主、选举和治理宪章》,早在2007年1月非盟峰会上拟定,但到5年后的2012年2月15日,只有38个国家签署,15个国家完成批准程序。

另一个障碍与非盟的性质和机制相关。作为一个国家间组织,非盟不是一个强制性的政治实体,不具备让其成员国服从联盟政策法规的能力,对不服从或违反盟约的国家也缺乏必要遏制或惩罚的合法性与能力。非盟规约和战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员国的认可和接受情况。也就是说,真正的权力还掌握在各成员国手中。为了防止外部势力的干涉,非盟确立由非洲人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原则——非漠视原则,即非盟有权力对某些非洲国家极端政治行为采取干预措施。非盟亦缺乏确保监督和遵守共同价值观的约束性机制,遵守共享价值观的承诺具有某种随意性。“促进同成员国以及地区经济共同体的有效合作和协力”,是非盟2009~2012年战略计划的18个目标之一,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联盟成员国在非洲一体化、次区域主义方面不同的利益和政策,将一些国家急切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建设性力量。也有人认为共享价值观也可能受到非洲次区域主义的挑战,因为“大陆主义”与“次区域主义”的矛盾从非统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对于这种观点,我们需要辩证地看。上述矛盾不可避免,但非洲大陆的统一应该也必须建立在次区域联合的基础上。只有各次区域组织的动力才能赋予非盟以活力,非盟的集体联合行动反过来可以为各次区域组织的运作成功带来保证。

其次,非盟与非洲国家间关系是另一个影响共享价值观顺利落实的因素。共享价值观与不同文化及国家利益之间确实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非洲除具有丰富多彩的本土宗教文化外,还有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以及基督教及其文化。不同文化在对待家庭、财产、性别、权利等社会因素的理解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因此要整合整个大陆的价值观面临巨大挑战。非洲大陆各民族国家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尽管一些国家在历史、文化、地缘和民族构成方面具有某种亲缘性,但在实力大小、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与潜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同时,主权国家独立后的政治实践已形成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这种利益有时可能产生互相冲突。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共享价值观的实践。从经济上看,各国在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上的异同既可形成互补关系,也会产生竞争。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金融危机给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非洲多数国家的经济因内外因素发展滞后,从而给落实共享价值观带来一定困难。共享价值观需要全体公民配合,但这一战略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构想与民众关切间出现了一些矛盾。2010年10月,东非共同体曾召开市民社会协商会议,专门讨论共享价值观构想。会议代表质疑“如果考虑到非洲大陆内部存在的多样性,那么这些共享价值观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能够被识别出来。”还有人提出,非洲“在地区层面可能存在某些价值观,但是不一定需要在全洲的层面提出来”。这种质疑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提出共享价值观的根据不在于其是否存在,而是其必要性。

再次,如何处理好非盟与欧美国家的关系对于共享价值观的实践亦十分重要。为了契合非洲社会的实际,《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和《非盟宪章》等基本文件都明智地转移或回避了“民主”这一用词,而是强调治理和法治。然而,共享价值观则包括了由欧美国家政府界定的西方价值观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在非洲的实践不仅出现了诸多问题,有时甚至成为动乱的根源。事实证明,非盟将“民主”“人权”和“自由”等西方政治理念纳入共享价值观体系,已遭遇到非洲现实政治的重大挑战。这种类似权宜的措施不仅没有超越或消弭非洲内部的既有矛盾,反而在孕育新的分歧和冲突。正如尼日利亚学者阿贾·阿古所言:“西方民主(尤其是作为投票箱现象)在非洲作为一种共同价值,终究可能是一杯毒酒,当其以欧洲为中心的内容被清晰地思考并欣赏时,情况更是如此。非洲国家被强迫灌输西方民主,其信念是‘欧洲中心论’,即发展是一种仅从西方经验中衍生出来的现象,民主和现代化不可避免是人类历史的最终目的地……对西方民主的单线型或目的论的西方解释和实施,在非洲是不可能的,因为非洲的机构不同,不适合这种做法。这种民主在西方蓬勃发展,因为它们的机构几乎是为其民主品牌定制的。”西方经验不适合非洲,甚至“往往是破坏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换言之,民主实践可行,但并非只有西方民主一种形式,各地有自己不同民主治理方式。非洲的民主须结合自身的特殊条件。

非洲共享价值观在落实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困难和挑战。出席第16届非盟峰会的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构想共享价值观相对容易,落实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共享价值观在非洲的发展和贯彻是一个持续的进程,在推进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若干障碍。

小结

非洲文明的独特价值通过共享价值观体现出来。非洲在短短60多年即从一个遭受奴隶贸易摧残、殖民主义肆虐并受制于各种不利的国际环境的大陆向一体化方向迈进。非洲学者萨迪·阿沃尼伊意识到,“非洲人需要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解放”,必须努力维护非洲的历史传统,重新致力于珍惜和发展非洲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观。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乌班图”的概念在非洲大陆普遍存在。这种概念不仅在南非和西非国家普遍存在,在东非的肯尼亚、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也都有类似行为哲学。在处理政治问题时,非洲人的原则是宽容、协商和妥协,即尽量通过协商、调解或谈判的灵活方式达成共识。这种方式与西方那种从政治上消灭对手的零和游戏大相径庭。这种文化传统使得恩克鲁玛领导的加纳、肯雅塔领导的肯尼亚、穆加贝领导的津巴布韦、努乔马领导的纳米比亚和曼德拉领导的南非,在获得新生后没有实施针对白人的报复行为,而是采取了宽容政策。“这是乌班图在显形”。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践行宽容这一原则,非洲大陆才能保持其“社会凝聚力和包容性社会”。1993年11月南非通过的《临时宪法》在附言中明确指出:我们需要的不是复仇,而是理解;不是报复,而是补偿;不是牺牲,而是“乌班图精神”。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坦言:“乌班图”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法。这个字眼在字面上是“人性”的意思,它是一种主张一个人只有通过他人才成其为人的哲学与信念。唯有和别人有所关联,我们才成为人。我们的人性是与彼此相系的,这张人际之网的任何裂痕都必须修复,才能让我们归于完整。这种一体相连的特性,是构成我们的根源。这种以集体和社区为人之成长环境的理念,使南非人决定在宽恕中寻找人生意义。

由于外来思想从历史和现实中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非洲思想体系,如语言、文学、宗教、政治、经济等,所以非洲思想和文化上的非殖民化非常重要。夸西·维雷杜列出一些需重新认识的概念:现实、存在、实在、对象、实体、物质、属性、品质、真理、事实、意见、信念、知识、信仰、疑虑、确定性、陈述、命题、语句、观念、意志、心灵、精神、思想、感知、物质、自我、自己、个人、个性、共同体、主观性、客观性、原因、偶然性、理性、阐释、意义、自由、责任、惩罚、民主、正义、上帝、世界、宇宙、自然、超自然、空间、时间、虚无、创造、生命、死亡、死后、道德、宗教,等等。由于殖民政府认为非洲思想和文化或是不成熟,或是低劣,当时对“去非洲化”有系统的制度安排。此外,人类学家对非洲思想的阐释也暗含负面评价。西方的多党制存在问题,如以多数取胜的选举和治理体制彻底忽略并否决少数人的利益,这与非洲传统的治理概念不同。维雷杜以此为依据提出“无党政体”概念。“非殖民化不仅仅是去西方化,而是在知识发现和传播过程的中心对非洲的全面重申……它是一种解构的行为,不是破坏一切的行为。”对于非洲来说,西方概念不宜照搬,西方政体模式也不宜复制,需要通过自身语言和思维习惯来考察事物的真实意思以及与自身文化历史的相关性。

非洲共享价值观是非盟融合本土性、时代性、国际性等各种有利因素而形成的全球非洲战略。尽管它在理解、沟通和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不可低估,同时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人类文明多样,只有互相借鉴,才能各得其所。目前,中国正在推进文明对话,“文明对话为理解与合作争取了机会”。由此,加深理解非洲共享价值观必将推动中非双方的文明交流,也将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作出贡献。(作者:李安山 系电子科技大学协议教授、北京大学荣休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

166934313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