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动态 > 公共外交 >

在交流互鉴中向世界贡献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

发布时间:2023-02-01来源:国合中心

内容提要: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蕴涵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外文局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步入新时代以来,聚焦聚力当代中国思想理念对外宣介,精心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精品力作,创新开展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活动,立体展示中华文明魅力风采。未来,外文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着眼更深层影响、更长远效果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工作,着力打造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品牌,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更多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凸显出中国对人类文明前途命运高度关注的大国责任意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地区冲突、逆全球化等因素叠加,产业链供应链、能源、粮食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频发,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历史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在当前国际变局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也更加重要。

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刻认识中华文明蕴涵的独特价值,从中华文明古老智慧与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寻找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问题和建设人类美好未来的更好答案,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涵着独特的当代价值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基因,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了绚丽瑰宝。中华文明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声一无听”“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哲学观念,阿拉伯和西方世界的天文、历法等文化成果与茶叶、丝绸、陶瓷等中国文化名片在丝绸之路交汇,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建筑、语言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出路,并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不断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交流互鉴中生生不息,也为世界提供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典范。

2.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蕴涵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文明倡导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相处之道,讲究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合作理念,秉持天下为公、博施济众的济世情怀,传承民为邦本、重义轻利的治理传统,涵养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这些不仅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独特神韵,滋养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也蕴涵着世界文明共有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这些蕴藏共同价值的思想智慧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凝聚广泛的精神力量。

3.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近代以来西方以资本取利、环境污染、社会分化为代价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基于自身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滋养,对现代化进行了独立自主的长期探索,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成功走出了一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使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从流传千年的“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和“民为邦本”的治理理念出发,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持续努力,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缔结并积极履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引领国际社会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华文化与新时代中国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华,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中华文明在当代的蓬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书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也进一步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彰显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了新的智慧。

二、在交流互鉴中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智慧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是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理解和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中国外文局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交流对话,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通过对外出版书刊向国际社会系统介绍中华文化,编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集中展示中国理论、中国道路的领袖著作及其他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出版了《论语》《周易》《孙子兵法》《离骚》《本草纲目》和“四大名著”等一大批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大中华文库”“中华文化与文明”等系统介绍中华文化的丛书,以及以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主的“熊猫丛书”,推出了“大运河之旅”“大江之源”“丝绸之路今与昔”等专题对外报道,并将反映各国文明成果的优秀作品翻译介绍到国内,为各国读者了解中华文明、推动中外文明互鉴搭建桥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外文局以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使命,不断强化综合传播优势和外文传播特色,全方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明的智慧和魅力。

1.聚焦聚力当代中国思想理念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是中国叙事和中国话语的活水源头。中国外文局翻译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和丰富实践,目前已出版37个语种,发行至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此外,还翻译出版了《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著作,在国内外举办著作首发式、读者会、研讨会等重大活动,上线运营“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专题网站,组建新时代治国理政研究中心,推出一批深度报道、言论评论、多语种品牌栏目和融媒体产品,为国际社会从思想理论、价值理念层面认知当代中国打开了新的窗口。

2.精心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明互鉴精品力作。中华文化是国际传播的不竭宝藏。中国外文局坚持以权威性、系统性、长效性为鲜明特征,持续打造出版精品,推出了“读懂中国”“新时代的中国”“丝路百城传”等系列丛书和《文明的长河:中拉文明互鉴》等精品图书,与国外同业合作组建了60余家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和10余家中国图书中心,持续推进中阿、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互译等中外文明交流项目,推动中国主题图书在海外直接落地。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推出了“外国人讲中国故事”传播品牌,包括14个语种的近100种产品。以文化传播为主题的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系列报道《璀璨三星堆》等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好评。

3.创新开展中外文明交流对话活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际传播在文明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外文局注重区域化、分众化传播,面向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海外民众开展深层次、多样化、品牌化的中外人文交流,形成了以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人文对话、青年交流等为重点的中外文明交流对话平台品牌。举办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中法全球治理论坛等高端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中欧美、中日、中韩、中巴、中土、中印、中墨、中拉、中国与东盟、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双边和多边人文对话活动为多元文明互鉴搭建了桥梁。面向各国青年开展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全球青年多维对话、“熊猫杯”征文比赛、“悟空杯”漫画比赛等活动,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感知中国的多元渠道。2022年,发起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兰花奖”,用于鼓励表彰在中外文明交流对话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国际人士和机构,在国内外各界反响广泛。

4.立体展示中华文明魅力风采。在多主体、立体式传播格局下对外展示多元一体、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需要有效汇聚各地方、各领域的丰富资源。中国外文局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精准传播联合行动”,搭建国际传播资源协作平台,与中央部委、省区市、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及国外同业等方面,围绕思想理念宣介、全媒体国际传播、对外话语创新、高端智库研究、人文交流合作、多语种对外翻译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打造了中化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等品牌活动。加强与国际同业合作,不断拓展海外文化阵地和人脉资源,增强传播效果。

三、自觉肩负起新征程上传播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

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是事关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重大任务。中国外文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着眼更深层影响、更长远效果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工作,着力打造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品牌,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1.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平台建设。坚持服务大局,聚焦首要任务,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对外出版发行工作,拓展对外出版的语种、品种数量和发行量及受众覆盖率。全力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介阐释,加大互联网宣介平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与国内外主流媒体、专业机构联合打造宣介平台,不断扩大宣介力度、广度、深度,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国思想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2.发挥外文优势建强新时代外文网络传播平台。用好中国外文局积累的外文资源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以“中国网”等国际传播网站为主体打造权威外文传播平台,在互联网“主战场”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供给侧改革,争取更多海外受众。

3.系统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品牌影响力。发挥图书在传播知识、交流文明的重要作用,完善对外出版产品线,打造中华文化对外出版品牌。配合重大时间节点以及重大双多边外交场合,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交流活动,加快建设中外文明交流对话平台。组织实施“兰花奖”评选表彰,扩大中华文明传播的友好力量。

4.大力推动公共知识产品国际供给。以高质量的海外涉华舆情研判和国际传播研究更好服务决策、引领实践。加强国际智库对话,打造对外话语创新产品和国际公共知识分享平台,围绕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议题广泛开展研讨,有效扩大对国际议题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智库。

5.夯实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基础能力。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和高水平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际传播提供语言和人才支撑。创新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找准中华文明的传统理念和现代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交汇点,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6.深化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协同协作。以国际传播协作会为依托,以“精准传播”联合行动为抓手,不断拓展与各方面开展协作的方式、内容和领域,广泛汇聚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强大合力。(作者:杜占元 中国外文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