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中美在东北亚的战略竞争

发布时间:2023-09-24 来源:国合中心

一、美国在东北亚的对华军事竞争

东北亚和西太平洋是美国开展对华军事竞争的两个主要地区。美国在这两个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军事人员和军事基地。其中,美国在韩国部署了2.85万名军人,在日本部署了5万名军人,在关岛部署了1.2万名军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长期态势,将使得美国继续在东北亚地区部署重兵。同时,美国在东北亚的军力部署,也着眼于应对潜在的朝鲜半岛冲突和台海冲突,并应对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潜在军事行动。

美国为了获取在东北亚的战略优势,积极发展各类中程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系统。美国军队瞄准在2023年后建成多域覆盖、多平台列装的高超音速打击体系这一目标,密集开展高超音速武器飞行试验,加快研制部署进程。中国则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发展,增强了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近年来,美国在东北亚推动部署中程导弹,而中国则予以坚决反对。2019年2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中导条约》。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试图在东北亚找到合适的国家去部署其中程导弹。2017年3月美国开始在韩国推进萨德反导系统部署进程,预期将于2024年全面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萨德反导系统部署后,中国的弹道导弹发射将可能被萨德反导系统的雷达侦测到。中国对美国推动在亚太地区部署中程导弹坚决反对,也希望韩国、日本等国家不要允许美在其领土部署中程导弹。

二、东北亚多边合作体系与双边同盟体系的竞争

东北亚同时存在着中国主张的多边合作体系和美国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两种体系的倡导国(主导国)、参与国、理论指导等存在重大区别(参见下表)。多边合作体系和双边同盟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二者的张力关系表现为:多边对单边、多极对单极、经贸手段对军事手段。

1

中国是东北亚多边合作的积极推动者。比如,中国希望推动建设中日韩自贸区、呼吁重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推动朝鲜半岛实现停和机制转换等。在综合性(政治)、安全、经济、环境、卫生、打击跨国犯罪和网络空间等众多领域,都可以看到中国与东北亚其他国家已达成一系列的多边制度安排。

美国与日本、韩国的双边同盟是其东北亚战略的关键所在。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关系不仅是为了威慑朝鲜,也是为了制衡中国。2021年1月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日韩三边合作得到显著加强,内容涉及对朝政策、制衡中国、东北亚安全乃至更广泛的亚太议题。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借机推动美日韩三边合作来试图共同制衡中俄。但美日韩三边合作的深度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韩国内部共识不足、日韩关系短板依旧等,这导致三边合作制衡中国不会取得成功。21世纪第三个十年,美国预期仍会坚持其双边同盟政策,并加强美日韩三边合作。与此同时,美国会小心翼翼地看待东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对有可能把美国排除在外的多边框架保持高度警惕。

三、“印太战略”对“一带一路”的竞争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5年5月,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该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将努力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相对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2016年6月,中蒙俄三国制定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建设该经济走廊,将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各自发展战略对接,并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奠定坚实基础。201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制定并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该合作设想提出,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这条蓝色经济通道连接东北亚国家(韩、日、俄)的沿线港口,对接俄罗斯北方航道。

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以制衡“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11月,特朗普访问东南亚时提出要促进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印太”。2019年6月,美国国防部《印太战略报告》发布,该报告将中国、俄罗斯和朝鲜视为三个潜在威胁的国家,诬称中国是修正主义强权(revisionist power)。《印太战略报告》强调美日同盟是“印太和平与繁荣的基石”,强调美韩同盟是“东北亚和平与繁荣的关键”,强调美日韩三边伙伴关系“对印太的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蒙古被美国视为重要的印太伙伴。2020年1月,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提交美国会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美国批评中国正把印太带向一个更封闭和不自由的未来,这将影响美国极为重要的利益。2022年5月,拜登政府推出“印太经济框架”以填补“印太战略”在经济领域的短板,日本和韩国都是“印太经济框架”的初始成员国。

中国认为,美国“印太战略”暗含遏制中国的陷阱。2022年5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指出,美国所谓“印太战略”本质上就是一个制造分裂的战略,就是一个煽动对抗的战略,就是一个破坏和平的战略。日本学者山崎周认为,中国把“印太战略”视为美国强权政治的一个表现,认为美国试图借“印太战略”妨碍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如果美国把“印太战略”作为干扰“一带一路”甚至遏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对此当坚决反对。

“印太战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竞争,对日韩的东北亚经济合作政策产生了复杂影响。日本和韩国作为美国的东北亚盟友也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在特定条件下日本将与“一带一路”开展合作。2018年5月,中日签署两国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韩国文在寅政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20年1月,时任韩国总统文在寅表示,韩国将继续加快其“新南方新北方政策”同“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和推进步伐。

当前,日本岸田文雄政府和韩国尹锡悦政府加强了与美国“印太战略”的合作力度,“俱乐部化”趋势明显,这对“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日韩与中国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竞争加强。中日韩自贸区、大图们江倡议合作机制等的推进难度加大。但考虑到“印太经济框架”等机制华而不实,无法满足日韩的经济需求,美国拉拢日韩对抗“一带一路”的负面影响总体可控。(作者:祁怀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