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启德主持会议
6月25日,联合国驻华系统与国际合作中心在北京联合国大楼举办亚太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主持会议开闭幕式。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尔米达·萨尔西娅·阿里沙赫巴纳(Ms.Armida Salsiah Alisjahbana)发表了视频致辞;国际合作中心首席专家、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出席会议,致辞题为:《凝聚共识深化合作 共创亚太美好未来》。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项目事务署执行主任豪尔赫•莫雷拉•达席尔瓦 (Jorge Moreira da Silva)出席本次研讨会并作会议总结致辞。
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的历史启示我们,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保障,以协调合作为基石的多边主义理念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佳方案。本次亚太合作与发展研讨会设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和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前夕举办,具有重要意义。中方一贯重视亚太合作,曾于2001年和2014年主办APEC会议。从促进亚太合作大局出发,中国主动担当作为,提出申办2026年APEC会议,获得APEC成员欢迎和APEC领导人会议核可。2026年中方将第三次担任APEC东道主,愿以此为契机推动同各方加强沟通合作,共同落实2040年布特拉加亚愿景,推进亚太共同体和亚太自贸区建设,打造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阿里沙赫巴纳视频致辞
马胜荣致辞
会议指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拥有全世界60%的人口,经济和贸易总量分别占全球总额的近六成和一半,在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亚太地区保持较快速发展,归根结底得益于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得益于构筑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亚太地区3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地区国家只要共同维护好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开放融通、合作共赢,就一定能续写共同繁荣和长远发展的奇迹。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发展日益引人注目,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亚太经济不仅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区域,而且亚太地区的增长与合作方式也对全球治理具有示范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保护主义在各地抬头,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全球化进程面临逆转的可能,亚太地区秩序面临重塑。地区发展既受益于全球化的进程,也受全球化逆转的冲击。本月上旬军事冲突的战火已经燃烧到了西亚,影响了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威胁到亚太边缘国家的政治平衡,给本来就在众多安全问题上牵动全球神经的亚太地区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这就使得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国及时发表呼吁克制对话、维护联合国权威、反对军事升级的外交立场,特别是维护作为多边主义实体—联合国的权威,以及支持和平的国际秩序和外交努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周弘发言
大卫·麦克拉克兰·卡尔发言
周浩黎发言
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联合国发展协调办公室亚太区域主任大卫·麦克拉克兰·卡尔(David Mclachlan-Karr),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Djauhari Oratmangun)出席会议,以上三位分别结合“全球治理体系与亚太地区合作”的会议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国际合作中心国际事务高级顾问、意大利国家众议院前议长、欧洲议会前议员艾琳·皮维蒂(Irene Pivetti)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本次研讨会先后开展了三场专题讨论,分别是:一、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纳迪亚·拉希德与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张瑾、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副馆长兼公使比拉尔·乔杜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地区社会政策顾问杰西卡·欧文斯讨论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区域实践;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负责人李雨桐与东帝汶驻华大使罗瑞、亚洲开发银行驻华副首席代表周爱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敦志刚讨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可持续融资;三、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副代表西蒙·克莱门茨与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公参赵清华、葡萄牙驻华大使保罗·纳西门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和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讨论亚太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以上嘉宾进行了精彩发言。
纳迪亚·拉希德(右)与张瑾(左)、比拉尔·乔杜里(中)、杰西卡·欧文斯(视频)
李雨桐(右一)与罗瑞(右二)、周爱明(左二)、敦志刚(左一)
西蒙·克莱门茨(右一)与赵清华(右二)、保罗·纳西门托(中)、翟东升(左一)、钱小军(左二)
会议认为,亚太地区不仅地域辽阔,文化多元,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利益诉求和政策优先项不同,同时还承受着大国“阵营化”和“选边站队”的压力。无论在政治和安全政策上,还是在经济贸易和金融政策方面,区域协调都十分困难。经过亚太各国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像东盟、APEC、RCEP这样的区域性合作机制,还有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产生的积极效果,需要总结完善并推广应用。当前亚太地区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和平与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是当前全球格局中的稳定板块。亚太国家、地区间当前互动频繁,合作态势相对稳定。通过对话协商处理分歧和争端仍是各国的主要政策取向,地区热点和争议问题基本可控。亚太经济当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处于世界经济增长“高地”,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次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各类自由贸易安排稳步推进,互联互通建设进入新一轮活跃期。为使多边主义原则贯穿于处理国际事务的实际,我们需要完善现有的体制,根据不同的议题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
亚太的治理应符合亚太人民对地区安全与繁荣的期盼,致力于全人类的发展进步方向。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中国强调和平解决争端,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反对排他性集团政治,倡导包容、开放、共赢的合作,支持东盟的核心作用。多年来,中国一直积极有为地融入亚太地区的合作与发展,立足务实领域里深入合作,提供气候变化、减贫及发展援助等方面的公共产品,信守多边主义原则,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并参与全球治理改革,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进RCEP高质量实施等政策,践行多边主义。中国领导人先后在联合国、G20峰会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多边场合就全球及地区形势、亚太合作、亚太经合组织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阐释中国主张,以中国贡献推动亚太发展,以中国智慧凝聚亚太共识,推动各方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共同体。
艾琳·皮维蒂演讲
达席尔瓦致辞
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中外政府高级官员、外交使节、联合国专家、学者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为各方提供了战略平台,共同探讨了如何推动亚太地区的包容、可持续和韧性发展,以协调应对区域与全球性挑战,包括经济放缓、数字碎片化、气候变化以及全球治理变革等议题。会议强调了区域合作、政策适应性和包容性创新以及坚持多边主义,增强区域一体化,促进开放合作的重要性;呼吁通过具体区域举措,支持联合国主导的治理体系,促进和平、发展和可持续性。与会人士建议亚太地区应充分利用多样性优势,同时加强合作、借助联合国支持的协调机制,以及采取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的各项挑战。
国际合作中心是联合国驻华系统长期战略伙伴,双方共同发起并签署了《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倡议》。近年来双方先后成功举办“联合国未来峰会中国预备会议”、“全球南方发展与合作国际对话”、“联合国在华45周年特别活动”等重要会议,引起了各国政要高层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合作中心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货币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张之骧,国际合作中心联席会议召集人兼指导委员会主任张彧,国际合作中心亚太事务顾问穆东,经济事务顾问朱弘珊,国际合作中心执行秘书长成语;以及国际合作中心战略咨询委员会成员、指导委员会特别代表,国际合作中心秘书处、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国际组织工作委员会、发展委员会、对外交流委员会、港澳台侨工作委员会代表等出席上述活动。
相关链接:
https://mk.haiwainet.cn/n/2025/DE/011E1214794275479976320.html?id=E_1214794275479976320&contentType=CT001&code=001WCO0w3N3cb53Dh10w3VBRSe0WCO04&state=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