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动态 > 时事资讯 >

社会舆论对两岸互信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0-29来源:国合中心

随着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社会舆论传播出现新途径,面临新问题。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舆论在两岸关系中发挥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民进党上 台后,利用舆论扭曲大陆政策,抹黑大陆形象,煽动对立情绪,撕裂民族认同,破坏两岸互信,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新形势下,如何引导社会舆论,深化两岸互信,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概念内涵与文献综述

两岸互信是指海峡两岸彼此间在互动过程中的相互信任。两岸建立互信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核心,〔1〕双方的政治互信是两岸互信的核心内容。〔2〕政治互信的缺失与政治认同的分歧关系紧密,强化国家、民族的共同认同,增进政治互信,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3〕与此同时,两岸互信还包括在军事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互动上的信任。

(一)两岸互信的类型与现状

一是官方互信。两岸官方互信直接决定两岸合作的程度与两岸关系的走向。决定两岸官方互信的关键是对国家主权的认知。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建立官方互信的政治基础。例如,国民党的党纲中有明确的“自由、民主、均富和统一的国家”、“反对分裂国土”的字句。因此,在国民党岛内执政时期,只要能承认“九二共识”,大陆会认为这种承诺和保证是可信的,两岸官方之间就可以建立起互信。当前岛内执政的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并仍然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 共和国”列为政纲 “基本纲领”第一条,明确将“建立台湾共和国”作为奋斗目标,则无法与大陆建立政治互信。

二是官民互信。长期而言,官民互信对两岸官方立场与政策有直接影响。这种互信既是基于过程的互信,又是基于制度的互信。例如,从过程角度看,大陆方面将祖国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照顾台 湾同胞的态度和政策始终如一,通过几十年的互动过程建立起大陆官方与台湾同胞的互信。从制度角度看, 大陆官方赢得台湾同胞信任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管理下的大陆民众对中央政府有高度的信任,这会 影响并促进台湾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大陆各级政府的治理效能体现出制度优越性,并通过为 台湾民众带来持续的利益促进台湾同胞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台湾民进党上台后,实际行动与口头宣称 的 “维持现状”不符,干扰与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令台湾同胞利益受损,在两岸无法取信于民。

三是政党互信。政党之间建立互信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只要不存在根本目标上的本质差别, 政党之间就可以通过求同存异的方法培养和建立互信。“九二共识”就是这种方法的良好体现。双方即使对“一个中国”的内涵暂时有不同主张,但只要认同“一个中国”、反对 “台独”,就可以建立合作 的互信基础。例如,在认同“九二共识”的国民党马英九岛内执政时期,两岸互信逐步深化,海峡两 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等惠及两岸人民的多项协议签订并实施,两岸关系呈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态势。当前执政的民进党以“台湾主体意识”为包装推动“柔性台独”,向台湾民众宣传“台独史观”,以“去中国化”为政策导向,妄图通过 “民意台独”实现 “法理台独”,既背离国家 统一目标,又无意增加两岸认同,自然无法取得中国共产党的谅解和信任。

四是民间互信。两岸民众之间更多是基于特征的信任模式,依赖于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民族文化。民间互信是最终达到心灵契合、两岸统一的根本前提。两岸人民同宗同源,共属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有天然的互信基础。但在“文化台独”的影响下,一些岛内民众开始认为自己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台湾史”不同于“中国史”,“台湾民族”有别于“中华民族”,这些认识上的分野会淡化两岸民众之间的互信。不过,一个明显事实是,台湾岛内不论蓝绿智库或媒体,对两岸关系所做的民意调查,支持两岸交流与 和平发展的民意几乎都在7成左右。这说明两岸民间互信仍有基础,需要继续培养与推动。

(二)信任生成与传媒变化

信任来自“遗传的伦理习惯”,是本社会共享的道德规范的产物,是创造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信任像文化基因一样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世代相传。信任可分为三种:一是基于过程的信任模式 (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如信誉等);二是基于特征的信任模式 (依赖于共同的文化或民族);三是基于制度的信任模式 (依赖于协议或规章制度)。人们在与不同的群体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组织所需要的信息成本是不同的。参加者间原来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解决各种冲突,减少达成一致赞同和资源聚集过程中的信息成本。

较早研究影响两岸互信主要是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后来社会关系网络和身份认同等社会文化因素纳入两岸互信影响因素研究范围。近些年,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新闻传播和个体意见表达。以往研究虽关注了传统媒体对两岸政治互信的影响,但与传统媒体不同,舆论更注重交互式传播,在互动中影响人们的认知形成、认同感确立和社会网络构建,且舆论深受传统媒体影响。台湾媒体多为党派斗争工具,“绿化”“独化”趋势严重,通过议程设置,制造热点,建构舆论,引导民众情绪。被舆论诱导的意见表达难以代表民意,但舆论影响民众的身份认同以及对待国家统一的看法。海峡两岸的舆论生态有所不同,大陆和台湾的舆论在对待两岸关系议题上也有显著不同的态度。受到多年来台湾当局和台湾媒体对统 “独”议题的操纵,台湾岛内青年的身份认同多为“台湾人”而非“中国人”。两岸不同舆论造成两岸青年的信任偏差,阻碍了两岸青年交流,不利于台湾青年正确了解大陆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此,在新的社交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需要进一步研究舆论对两岸互信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加深两岸互信,增进身份认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三)社会舆论对两岸互信的影响

1、舆论构成了一种场域,不同场域对两岸互信影响不同。利用舆论造“势”,是一种常见的操弄舆论的方式。在台湾舆论场中,媒体积极站队,分为“蓝”“绿”阵营,在新闻选择、标题加工、篇章组合等议程设置上引导着民间舆论。岛内存在以 “皇民意识”为基础的反中情绪和以“民国意识”为基础的反共情绪,加之政党力量的歪曲操弄,大陆释出的善意常被污名化而无法有效转化为岛内民众的好感与信任。特别是民进党上台后,大肆宣传“台独”,制造“恐中”情绪,不利于两岸信任的建立和维持,危及两岸和平。“电视开始播放统 ‘独’公投的宣传片,宣传以‘新闻’的面貌呈现,只说‘独 立公投’是人民的权利,不提台湾特殊的处境,不提国际情势的诡谲,不提两岸关系的险恶,不提任何可能后果”,“对攸关生死的两岸关系,我们没有策略没有格局,唯一的策略是扩大加强中国的‘妖魔化’,因为中国越是妖魔,越可以在岛内制造大量的‘同仇敌忾’,最容易转化为选票”。

2.舆论内容 “巴尔干化”特征明显,“信息茧房”阻碍两岸信任加深。当今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场的主要载体。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巴尔干化”和“信息茧房”效应阻碍了民众对两岸清晰认知。特定媒体的成员总是利用网络传播或阅读收听等方式从较为单一的渠道获取吸引自身的不全面信息,并不断强化和固化原有认知,很多认知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偏见。岛内很多媒体被绿营势力把控,为了掩盖、转移执政无能的焦点,民进党和绿营人士不断抹黑大陆,从“吃不起茶叶蛋”到“高铁没靠背”,一直营造大陆在各方面都没法跟台湾相比的假象,试图以虚假言论在岛内设置“信息茧房”,迎合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实力迅速增长的担忧和敌视,加深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误解,破坏两岸互信的建立。

3.舆论对青年人的影响尤其明显,塑造其价值观与信任对象。青年人是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受到民进党当局不断发布“台独”言论的影响,台湾青年的 “国家认同”被 “台独势力”误导,群际矛盾在青年交流领域开始激化,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群际偏见水平较高。台湾青年虽有不少人选择来大陆发展,但很多从工具性需求出发,缺乏扎根意愿,有 “实用主义过客”倾向,不利于发展两岸互信。

二、社会舆论对两岸互信的影响机制及效果

(一)两岸官方信任主要是基于过程的信任模式,舆论如何解读历史影响未来发展

1. 基于过程的信任模式更多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两岸官方在每个历史阶段的行为会影响未来的互信。20世纪上半叶,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合作,先后打败北洋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但国民党在 总结经验时,认为两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都“吃亏了”,因此在80年代,当大陆呼吁两岸执政党再次合作时,国民党坚决奉行 “三不政策”,是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21世纪以来,民进党在台湾两次执政,每次上台都推行“台独”路线,从陈水扁时期激进、冒进、突进地推动 “法理台独”,到蔡英文时期隐性、柔性、韧性的 “渐进式台独”,都旨在分裂国家,严重冲击中国共产党对民进党的认知和信任。 

2.台湾政党轮替的政治制度造成政策和舆论的不稳定,对两岸互信有较大负面影响。台湾岛内目前形成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生态,而两大党的政治立场的巨大差异造成每次政党轮替都会发生政策的重大调整,岛内主流舆论也会受到政权变动的影响,对两岸互信造成波动性冲击。国民党岛内执政时期,大陆与之签订一系列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协议,在民进党上台后立即遭到停滞和破坏。台湾当局因政党轮替而产生的一系列前后不一的政策给台湾民众造成困扰,引发舆论争议,也阻碍了两岸官方互信的稳定和深化。

3.大陆方面40多年来长期稳定的对台基本方针政策,使大陆官方行为具有可预期性,对形成两岸互信产生正面影响。大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40多年来未曾改变和动摇。即使民进党在岛内执政,大陆仍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出台一系列惠台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向金门供水,实行台胞证和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为台湾民众来大陆交流提供便利。特别是“31条措施”、“26 条措施 ”、“11条 措施 ”、“农林22条措施 ”等一系列惠台政策 的出台,体现了大陆支持台湾同胞在大陆发展的决心和方向,有力地加强了台湾同胞与中国中央政府的互信。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 稳定扎实,从未朝令夕改,在两岸民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通过舆论的扩散效应,也让台湾当局认清中央政府“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风格与施政特点,有利于未来两岸官方互信的重建与发展。

(二)两岸政党信任主要是基于制度的信任模式,各自的党章及目标方向和相互间的协议与互动往来,影响两岸政党互信

1. 基于制度的信任模式更多依赖于协议或规章制度,国共之间的历史协议与各自追求国家统一的党章是奠定两党互信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 “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国民党党章中明确提出“反对分裂国土”,且要“为中华民族之整体利益而奋斗”。2005年4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举行会谈,实现了6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主要领导人之间第一次历史性握手,重建了两党互信。会后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国共两党达成一系列共识。自2008年至2015年国民党在台执政期间,在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两会举行了11次会谈,针对两岸交流中的制度性问题,签署了23项协议。这些协议涵盖各个领域, 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增进了两岸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的福祉,得到了两岸大多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并搭建起两岸和平稳定与经济互利的桥梁,使两岸关系进入66年来最为和平稳定、百姓获得政策红利最多的一个阶段,同时也巩固了国共两党互信的基础。

2. 舆论对国共两党友好互动的正面评价增进了两岸政党互信,马英九回乡祭祖即是最新的典型案例。国民党只要继续坚持 “九二共识”,就可以维持国共两党互信与友好互动,即使因条件限制、暂时不能继续搭建两岸制度性架构,仍然可以获得舆论肯定,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23年4月马英九回乡祭祖使台湾民众了解到大陆经历疫情后的真实情况,获得两岸舆论的广泛肯定。马英九回乡祭祖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宣示两岸同胞同宗同源的体现。随行的台湾青年们回去后也纷纷 利用自媒体介绍自己的亲历见闻,反映真实大陆。社会舆论对马英九大陆之行的积极评价也增强了国共两党互信与岛内民众对国民党的支持。台湾民意基金会发布最新民调显示,马英九访问中国大陆等因素令国民党支持率回升8个百分点,从2023年3月的17.9% 跃升至4月的25.9% 。

3.民进党的“台独”言论及政策带偏岛内舆论,导致近7年来两岸民间互信明显下降。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通过舆论强化所谓“国家意识”,试图为“台独”正名。并利用各种岛外事件,发动绿营媒体和“名嘴”配合“台独”势力抹黑大陆,加深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误解,制造“恐中”情绪。香港占中运动引发了一系列的暴力事件,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和恐慌,民进党在台渲染“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恐慌论调。俄乌冲突爆发后,又不断以“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舆论继续误导台湾民众的认知,营造两岸对抗的氛围。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民调数据显示,民进党执政期间,台湾民众中“偏向独立”的比例从18.3%跃升至25.4%,严重破坏了两岸民间互信。

(三)两岸民间互信主要是基于特征的信任模式,血浓于水的民族和文化情感始终是维系两岸互信的特征纽带

1.基于特征的信任模式更多依赖于共同的文化或民族,共同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是唤醒信任的强大源泉。从历史上来看,大陆对台湾有四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构成了如今台湾四大族群———闽南 人、客家人、外省人、少数民族。其中,前三大族群基本上为汉族,约占台湾总人口的97%。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体现在台湾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民俗“处处表现闽粤风尚,事事彰显中华色彩”。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使得大陆与台湾民众有着天然的情感链接,熟悉感和亲切感推动了两岸同胞建立互信。

2.民进党当局企图构建独立的“台湾民族”与“台湾文化”,妄图扭曲舆论模糊岛内民众的正确认知。民进党当局控制民视新闻台、三立电视台等台湾众多高收视率媒体,利用媒体舆论宣传“台独”思想,煽动“国家认同”、“台湾人”、“原住民”等概念,降低台湾民众对祖国的认同感。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民调数据显示,在民进党执政的最近7年间,台湾民众仅认同自己为“台湾人”的比例从58.2%波动上升至60.8%。“文化台独”从认知上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情感割裂,企图阻断 两岸民众建立互信。

3. 新媒体的崛起和盛行使两岸民众对各自特征有新的认识渠道和方式,直接影响两岸民间及官民之间的互信。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有着众多大陆用户的新兴社交软件 (例如小红书、TikTok等)受到台湾青年青睐。TikTok的年轻使用者 (18-24岁)使用占比高达38%,高于传统社交媒体Facebook。台湾青年为方便与大陆青年交流,流行阅读和书写简体字。两岸民众共同使用的社交媒 体平台构建的舆论场是一个不受台湾当局控制的自由的舆论场。社交平台通过图片、直播、短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将两岸的真实社会图景展现给民众,两岸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增进了彼此感情 和信任,民进党试图阻断的文化链接以一种新的途径重新建立。

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深化两岸互信的建议

(一)官方政策中明确宣示“一个中国原则是建立两岸互信的前提”

台湾岛内无论哪个政党执政,发展两岸关系、建立两岸互信的前提必须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否则再多的 “善意”表达和 “现状”承诺都不会被信任和接受。事实上,《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中已经明确提出:“我们愿意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同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人士就解决两岸政治分歧问题开展对话沟通,广泛交换意见。我们也愿意继续推动由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的代表性人士开展民主协商,共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社会舆论也应重视和扩大宣传此类根本问题上的立场,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和唯一性作为官方政策基石广泛普及宣导。

(二)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中强化党史普及,正确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形象

通过两岸教育、旅游、参访、宗教、研讨等多种文化交流方式,普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澄清岛内民众对中共的某些误解和偏见,让中共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被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认可和接受。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大量历史问题与细节,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不断挖掘和宣传,在岛内民众心中树立中共认真负责、一心为民的真实形象,在社会舆论层面加强台湾民间与大陆官方的互信,这 种认知互信会对岛内政坛产生深远影响。

(三)保持和增加两岸政党及城市间交流互访,积极展示大陆经济社会面貌

大陆目前与岛内反对“台独”的政党保持交流,有助于增进台湾民众对大陆真实的社会情况与政 策意图的了解,加深互信。在条件允许下,例如民进党当局政策放宽、或国民党再次岛内执政时,可 以扩大两岸政党及城市间的交流互访,再现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并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展示大陆社会图景,使台湾民众看到大陆的发展成就,重新培育和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信心和信任。

(四)创新两岸文化交流途径,深入传播中华文化

加快创新大陆与台湾的文化交流途径,以台湾社交媒体为切入点,采用岛内网络流行风格弘扬中华文化优秀内容,增加台湾网民对中华文化的心理认同,逐渐培养信任感。充分运用新兴社交软件 (例如小红书、TikTok等)吸引台湾青年的关注,激发参与热情。通过社交媒体创建以共同特征为群组的两岸交流 “云平台”,打破岛内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 “巴尔干化”和 “信息茧房”效应,增加台湾 民众对大陆及两岸关系的真实认知。

(五)在社会舆论领域结成主导两岸关系发展、推动祖国统一的统一战线

随着社交媒体飞速发展和社会舆论自由传播,各种新观点、新途径、新方式层出不穷。社会主流舆论的形成不仅要有官方媒体的引导和带动,还要有强大的感召能力将各种媒体和舆论观点聚拢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大陆既要对大陆自身的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又要鼓励大陆媒体积极尝试与岛内“统派”媒体、中立媒体、无政府倾向媒体合作。通过合办节目,互买节目等多种方式,扩大岛内大陆节目的用户群体,增加此类岛内媒体的收视率,力争打破 “独派”媒体岛内的垄断优势,揭批其对岛内社会舆论对两岸互信的影响舆论的操弄,让岛内民众认知更真实的大陆,为两岸统一培养互信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作者:朱磊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夏佳慧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